摘 要:近幾年,一些高校為滿足擴大招生的需求,紛紛利用信貸資金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有部分高校不顧自身的發展規律,忽視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造成貸款規模過大,給學校及貸款銀行帶來了財務風險,甚至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大隱患。所以說,高校融資應以資金承受能力為前提,合理確定發展規模,高校主管部門以及銀行也應對高校的貸款額度、資金投向及建設規劃進行嚴格把關和跟蹤檢查,以切實解決高校貸款規模過大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貸款 對策 問題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116-02
隨著1999年國家高校擴招政策的實行,同時也是為了滿足高等教育需求激增的客觀要求,各地高校紛紛擴建,大學城更如雨后春筍。如河南的新鄭龍湖大學城和鄭東新區大學城等。但是,隨之而來的教育投入與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信貸資金成了高校普遍采用的籌資手段,應該說利用信貸資金,加快了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高校在學校建設上缺乏戰略性規劃,缺乏對銀行貸款風險的識別、評估,以及應對措施,造成高校債臺高筑,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高校貸款存在的問題
1.部分高校沒有科學論證自身的發展條件,盲目擴大貸款規模。2005年12月21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稱,高校貸款有可能成為新的高風險貸款項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達2000億~2500億元,由于貸款額度太高,隨著還貸高峰的到來,部分高校已沒有償還能力。1999年實行擴招政策以來,河南省高校在校生由當初的14.6萬人增加到目前的90萬人,校舍面積由622萬平方米增加到2300多萬平方米。這樣的發展速度,被稱為河南高教的“二次創業”,而創業的關鍵就是“資金”。幾年來,河南省共有50多所高校向銀行貸款建新校園,貸款總額近130億元。鄭州市東、西、南、北各有一座“大學城”,其中一些高校為了追求自身的快速發展,希望在競爭中做大做強;有的是高校領導在任期范圍內一味擴大貸款規模,用于新校區建設,并借此機會搞政績。但問題很快出現了:還貸期到了,別說還本,有的高校連利息都還不了。還有的是拆東墻補西墻。全國銀行系統已意識到高校已經成為高風險區,開始嚴格控制向高校貸款,致使高校后續建設資金無法及時足額到位。更嚴重的是,有的高校征幾千畝地建大學城,一期、二期工程建好了,三期、四期沒錢了。
2.資金成本概念不強,缺乏財務風險意識。雖然,利用信貸資金已成為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渠道,但是它與高校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有著本質的區別,財政撥款和專戶返還事業收入資金對學校來說是財政資金,無需償還;而銀行信貸資金對學校來說是借入款項,必須按貸款合同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即學校使用貸款資金有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由于高校習慣于無償使用資金,很大程度上缺乏資金成本觀念和財務風險意識。具體表現為,許多高校的貸款結構不合理,對貸款額度沒有科學論證,增加了學校的利息支出,造成了資金的無端浪費。如某高校截至目前貸款余額6億元,其中1年期貸款1.5億元,貸款年利率為5.85%;5年期貸款1億元,貸款年利率為6.94%,其余為3年期貸款,貸款年利率為6.26%。據筆者了解,該校的工程建設項目進度與貸款額度不匹配,有相當部分貸款滯留貸款賬戶,貸款利息計算依據的是貸款額度而不是用款進度,有相當部分資金還沒支出就要還本付息。仍以該校為例,每年財政撥款7000萬元,事業收入6000萬元,每年凈利息支出4000萬元,過度的貸款,高額的利息給學校造成巨大的財務負擔,財政撥款只能保證人員工資和公用經費的一部分,而事業收入的大部分用在了利息支出,貸款本金的償還談何容易?這種局面已經導致學校的財務危機,從而影響到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3.自主辦學的法人意識不到位,還款責任意識不強。《高教法》明確規定了高校是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獨立法人單位,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換言之,就是高校向銀行貸款應當自己還,國家沒有義務替學校還債。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采用計劃經濟的運行模式,高校領導還款責任意識不強,認為高校是國家的,懷有學校貸款,國家還錢的想法,貸款是用于學校建設的,建成的是國有資產,即使還不了貸款,政府也不可能讓高校倒閉關門,最終,政府會來“買單”,不會看著公辦高校“破產”。這說明高校領導自主辦學的法人意識還不到位,經濟主體意識不強。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舉債建設,很容易出現貸款超出學校償還能力的問題,由此將使學校背上沉重的還債包袱,引發財務風險進而影響到學校可持續發展。甚至有些高校片面地認為,現在高等教育是加快發展時期,各級各類高校都在貸款建設,若不能跟上發展步伐今后將難以立足,但對自己的還款責任卻認識得不到位。還有些高校主管部門也存在著意識方面的問題,沒有及時論證、監督和正確引導高校過度擴張現象,以致出現無法挽回的局面。
二、加強高校貸款管理的對策分析
高校貸款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風險是可以識別并控制的,人們只有科學識別風險,合理地比對風險危害和風險收益,才能在風險產生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法規避或化解風險。
1.正確認識銀行貸款的性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責任意識,嚴格控制貸款規模。高校應正確認識銀行信貸資金的性質,即銀行貸款對學校來說是借入資金,是負債,必須按貸款合同約定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既要充分認識到貸款的風險性,又要充分考慮自身經濟承受能力;要增強償還貸款的責任意識,認識到高校作為貸款的主體,學校貸款規模既不能超過學校的償債能力,又不能影響學校正常的運行,是控制貸款規模的基本要求。高校應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和高校的實際償還能力確定貸款項目和適當的貸款額度。
2.建立科學的貸款資金控制制度,保證貸款資金專款專用的原則。根據項目需求計劃,優化貸款結構,制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和保障措施,建立貸款預警提示制度和內部監控制度,定期對貸款規模和貸款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隨時掌握自身的財務風險狀況,一旦達到預警線,應立即采取風險應對措施,以達到降低貸款資金成本和降低財務風險的目的。同時, 充分發揮審計、監察、工會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對貸款資金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監控。監督銀行信貸資金是否用于解決制約高校當前和未來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否用于高校事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禁止信貸資金改變用途、對外投資的現象,杜絕信貸資金用來平衡預算以抵補日常經費開支不足等的問題,保證貸款資金的專款專用。
3.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擴大自有資金積累,確保償債能力。《高等教育法》還明確提出,“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它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積極運用財政、金融、稅收政策,繼續鼓勵社會、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和捐(集)資助學,不斷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這給高校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高校可利用以下渠道籌集資金:(1)積極爭取政府撥款,獲取政府貼息、補息。(2)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鼓勵和吸引企業和個人捐資助學。(3)通過信托投資方式向職工籌集資金,以緩解高校資金緊缺,滿足高校后續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提高了職工的收入和職工參與高校管理的積極性。(4)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自主創新,通過橫向聯合,加強高校與產業界的合作。高校利用專業優勢資源承擔企業的研究課題,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企業的生產中,既可以提高學校科研水平和知名度從而吸納更多生源,又可以增加科研事業收入, 增強學校抵御貸款風險的能力。(5)高校還要特別重視建立自我積累機制, 嚴格經費預算管理,突出預算管理的地位,加強管理力度;努力擴大事業結余,降低資金的綜合成本,把追求凈資產最大化作為理財的核心目標;既要保證學校持續發展,又要保證學校的償債能力,減少負債辦學帶來的財務風險。
總之,負債辦學對高校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是一種新思路、新途徑,其風險對高校事業的發展又是一種威脅,我們既要抓住機遇,又要科學慎重地規避風險,充分利用其優勢,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毅.關于高校貸款辦學的幾點思考,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9)
2.李傳霞.淺談高校舉債辦學的風險與防范.經濟師,2005(6)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學院計財處 河南鄭州 450008)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