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關懷是當代社會的主題,而人文關懷的缺失也是目前教育行業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文章從人文關懷的內涵出發,結合高校英語教學的特點,闡述了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要求在教育上堅持以學生為本,理清課堂上的“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這也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人文關懷 以學生為本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140-02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新名詞頻出。人文關懷、生態文明、軟實力、精神家園、票決制、自制機制、思想庫等新名詞出現在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然而人們最關注的是什么呢?據有效資料顯示,人們最關心的是“人文關懷”。在一次問卷調查中,十七大報告新名詞,市民最關注啥?問卷調查顯示,5454名市民關注新名詞,其中,21.25%的投票市民關注人文關懷,15.02%的市民關注親和力,14.8%的市民關注精神家園。那么什么是人文關懷呢?
一、對人文關懷的理解
何為“人文”?“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說,天生有男有女,男剛女柔,剛柔交錯,這是天文,即自然;人類據此而結成一對對夫婦,又從夫婦而化成家庭,而國家,而天下,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人文區別于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于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區別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義。可見,所謂人文,標志著人類文明時代與野蠻時代的區別,標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
在現代社會,人文關懷又體現著它在新時代,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新意義。尋根究源,“人文關懷”是從國外學術界植入的一個概念。人文主義源于公元l4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人們從神的統治下逐漸解放出來,重新成為社會和生活的中心,有了思想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有了人的尊嚴和對平等、民主的認同和追求。它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完整,特別關心貼近人的精神層面方面的問題。它包含了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與先進理念:不僅要關注自己,還要關注他人;不僅要關注人的人文環境,還要關注人的生態環境;不僅要關注人類的現在,還要關注人類的未來。而這一看似簡單的思想,正是我們高校教育目前所缺失的,有人單純把“人文關懷”理解為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精神上的同情和物質上的補償;有人狹隘地理解它只是語文、歷史課程上需要滲透的東西。其實不然,人文關懷作為十七大的一個亮點,正是因為它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多么的必要。
二、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一般而言,語言只是作為一種工具出現在教學大綱中,對外語的要求也是停留在聽說讀寫譯這幾個基本功能上。而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對英語的應用遠不止于此,不是懂得所有單詞的釋義、理清句子結構關系,就能明白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個單句的意思的。這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較注重英語的工具性,而忽視它的人文性。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缺失或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已成普遍現象,尤其是在作為公共課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只滿足于拿到學分,通過四級;而老師也在這種“大形勢”下,順應學生的需求,照本宣科,忽視了英語課堂人文性的滲透。針對這一問題,十七大明確提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新觀點,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不僅體現了黨對人民的關懷,貼近人的心靈,更有助于幫助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上的思想困惑與矛盾,保持心理平衡和內心協調,尋求精神歸宿。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走上“填鴨式”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基本處于一個完全被動的狀態,在大量的習題和聽力訓練中,學生往往扮演著“復印機”和“復讀機”的角色,而學生無窮的潛力卻得不到發揮,他們活躍的思維受到抑制。在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今天,教師應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全面、認真、科學地指導學生學習,充分體現人文的關懷。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已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一個個充滿激情和活力并蘊藏著巨大潛力的人。
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的具體實施
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從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方面滲透人文關懷,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思想。
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在其教學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方式和意義。尤其是現在,教學工作處于深刻的大變革之中,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英語教學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橫向上看,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不僅在學校中的地位提升,在社會上林林種種的英語培訓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從縱向上看,英語教學的發展更傾向于實際應用,聽說的比重加大,徹底告別以前的“啞巴英語”。
根據上述英語教學的新特點,從教學手段上應該摒棄舊的“填鴨式”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早在300多年前,教育家夸美紐斯就贊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在《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然而事實上,在現在的課堂上教與學的這種理想境地尚未達到,甚至可以說是差之甚遠。其根本原因就是課堂教學缺少對人的人文關懷。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為課堂上“主導”與“主體”的角色定好位。從教學內容上講,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同我們的母語漢語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兩者之間沒有難與不難的分別,只有熟練與不熟練的區別。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語使用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語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同時,一種特定的語言總是與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及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即使被認為是對等的詞,在英語和漢語中語用可能也不一樣。例如,“individualism”在漢語中對應的是個人主義,但這兩個詞雖然詞義相對應,但是它們的語用色彩卻差之甚遠。在英語中,“individualism”是褒義詞,而漢語中的個人主義一直以來用作貶義詞的居多。同樣,“empire”在漢語中,我們把它和帝國對應,而事實上,它們的語用并不相同。又如:英語中“dinosaur”在漢語中和恐龍相對應,但是,在恐龍滅絕的的今天,如何你被說成是“dinosaur”,其真正的意思是,你太落伍了。而漢語中說某人是恐龍,則是說他長得太“謙虛”了。除此之外,中西個人價值取向的差異,表達方式的差異,家庭觀念的差異,甚至寒暄話題的差異等都是影響溝通與交流的文化障礙。所以,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應抓住其特點,從學生應用的角度進行社會文化的導入,注重英語與漢語之間不同的語用和語域。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五顆“紅心”為我們將人文關懷引入英語課堂把好方向。
(一)傾注愛心,有效關愛學生成長進步
1.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在教育理念上,摒棄傳統教學“三中心”思想,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一切服務學生成才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上,準確把握學生認知發展與教材結構邏輯的吻合、情感態度與認知結構的整合、知識傳承與已有經驗的綜合,構建與學生認知特點接軌、與教學要求接軌的教材體系。在教學組織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把握學生主流,探索適應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教材內容的傳授應注意已有經驗的提供、體驗、聯系。在教學手段上,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教學能力生成模式的新特點,有效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網絡教學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優勢;并注重發揮傳統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展示思路清晰的特點,努力提高基礎教育教學效益。
2.善于在教書中育人。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完善的品格,具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的教育性要求教師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在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努力塑造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關愛每個學生的成長進步。面對學生個體之間認知水平上的差異,體現教育公平性,在教學中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對每一名學生都充滿愛心,以真心關愛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幫助學生破解學習障礙,以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與益友,使每一名學生在關愛、尊重、寬容、賞識中不斷成長進步。
(二)增強信心,始終提供教學動力支持
1.對職業前景充滿信心。教師應對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對教育的地位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和定位,把教書育人看成一項有意義、有價值、有前途的事業,并充滿著信心和熱情。正確看待個人價值的實現途徑。教師價值的大小并不取決于培養層次的高低狀況,關鍵取決于完成任務、履職盡責的狀況。
2.對自己教學充滿信心。教師要提高教學自我效能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每一名學生的進步、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也同時體現著自己教學成功之處。教師對教學效果要進行正確歸因,特別是對失敗行為的正確歸因,不一味的抱怨學生。善于調整心態,面對新的培訓對象和各種壓力,過度焦慮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對工作產生困惑。應主動調整思路,針對新對象、探索新特點、采取新對策、形成新能力。
3.對學生學習充滿信心。應改變對學生的認識,大多數學生只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困生”,而不是自愿放棄學習的“棄學生”。“學困生”只是學得慢的,不是學不會的,只要下功夫并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樣可以擺脫學習的困境。要相信學生通過引導、努力一定能在學業上取得進步,學有所獲、學有所得。應改進學習效果的評判方式,針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在達到教學基本要求的情況下,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要求,使每一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三)永葆耐心,堅持不懈投入教學
1.戒急戒躁,改進教學方法。教師要有積極向上、熱情健康的情感態度,不帶不良情緒進入課堂,特別是教師在教學、生活中不順心的時候,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足夠的耐心對待學生。要善于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面對教師反復對一個知識點講解仍然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接受而產生“理解遲緩”現象,個別教師往往會因此失去耐心。這時要求教師換位思考,從學生認知角度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適當的教法”。
2.誨人不倦,解除學生疑惑。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學內容的思維內涵,采用“設疑—猜想—驗證”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建立過程,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思考和設疑方法,使學生真正做到“敢問、愛問、會問”。
3.持之以恒,注重學生成長。注重教育過程的長期性。把育人貫穿于一門課程的各個環節,滲透于一門課程的方方面面,包括開課動員、課程實施、課程總結,以及講授時間、輔導時間,教師都應全身心地投入,堅持不懈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把握教育過程的細微性。教師應善于在細微之處培養學生慎密的思維、嚴謹的作風、精益求精的品格,從一個單詞、一道習題、一種語法、一次測驗等細節入手,加強對學生的作風培養。
(四)注重用心,精益求精施教育人
1.用心準備,提高執教水平。用心了解對象。不能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充分認識英語教學的新特點,探索新規律,采取新方法。
2.用心引導,培養良好學風。用心引導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大障礙,教師應在學習的各環節用心引導,課前布置思考題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教學中闡釋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課終進行歸納小結,培養學生歸納、推演的習慣。
3.用心分析,加強針對性教學。在深化教學改革的今天,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加強針對性教學。用心掌握學生情況。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應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問卷調查、課堂提問、作業批改、階段小測、評教評學渠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用心分析教學形勢。課前有設計、有預案,課中有分析、有調控,課終有總結、有轉化,對教學班教學狀況有總體把握,不斷進行經驗積累。用心進行比較教學,要善于進行橫向比較,從他人的成敗得失中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不斷豐富教學經驗,做事業上的有心人。
(五)善于鉆心,努力提高教學能力水平
1.鉆研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信息化條件下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發生著深刻變革,需要教師刻苦鉆研、努力學習,適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扎實掌握專業知識。要善于擴展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了解、掌握必要的相鄰領域專業知識,在課堂上有效落實基礎教育為專業教育服務、將基礎知識與崗位任職所需知識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興趣。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與技術。要不斷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建構主義、認知主義等現代教育理論。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制作與運用,改變教學能力生成模式,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技術、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加強教學研究,勇于開拓創新。加強應用理論研究創新。目前英語教學理論研究存在的缺陷是:系統性研究不夠,原創性研究不夠,應用性研究不夠,前瞻性研究不夠。急需一線教師加強應用性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學辦法,推進理論創新,豐富發展教育理論體系。
加強方法改革創新。英語教育的從教者大部分為青年教師,故還存在教學方法不夠成熟、不夠完善等問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總結、善于借鑒,特別應善于把先進的教學理論與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從學生接受知識的角度出發,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林鐘烈.思想政治課實現人文關懷的幾點思考.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6)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靈.北京教育,2003(3)
(作者單位:重慶通信學院,61655部隊 重慶 400035)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