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當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的發展狀況,并結合教學體會分別從突出課程的針對性、課程的應用性、課程的綜合性、課程的創新性等方面來分析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的特點,從而為提高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效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工程碩士 教學 實踐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142-02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研究生培養制度建立后,由于當時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人才缺乏嚴重,因此碩士生的培養偏重學術型,大量畢業生選擇到高校等學術和科研單位就業,工業企業無法吸引更多的高級人才。更重要的是,即使畢業生選擇了企業,也很難適應企業的實際情況,“留不住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強烈需求,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特在我國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我國工程碩士教育經過10余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涉及面最廣、規模最大的專業學位,為大中型企業、中西部地區和國防軍工部門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他們在我國高水平和最具影響力的工程建設崗位發揮出重要作用。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它與工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類型不同,各有側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在招收對象、培養方式和知識結構與能力等方面,與工學碩士學位有不同的特點。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工程應用,主要是為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為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促進科學、教育、經濟緊密結合,為我國工礦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和輸送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強我國企業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立不僅豐富了學位類型,而且拓寬了國家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渠道,加強了學校和工程建設部門、企業之間的聯系,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改變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層次單一的局面。
工程碩士生來源于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專業和工程背景、不同的工程實踐經驗,每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也不同,統一的培養方案不可能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這必然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試形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學要切實結合學生的職業背景、學生的需求等逐步進行探索,筆者結合當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發展情況來分析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的特點,目的是有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內容的深化。
一、突出課程的針對性
同普通的工學碩士相比,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特殊性。目前我國工學碩士教育已經有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但由于工程碩士專業教育辦學時間較短,還未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一個指導教師所帶的同一專業的研究生中,既有攻讀工學碩士學位的,也有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的,這樣就造成兩者所學課程內容相差不大,這種工學碩士與工程碩士合二為一教學體系同時承擔著目標不同、要求不同、內容不同的兩類人才的培養任務,缺乏對高等工程技術教育的系統設計,模糊了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使工程技術教育趨向工程科學教育,失去了準確定位,當然也就很難達到工程碩士教育原定的目標。
因此我們今后要加強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針對性,首先要建立專門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管理體制,這種專門的管理體制可由學校和企業管理部門共同形成,強調校企合作辦學。要逐步培養專門化的工程碩士指導教師,鼓勵有工程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并鼓勵企業有工程經驗的高級人才受聘到高校擔任兼職或專職指導教師;其次要針對工程碩士培養具有進校不離崗、在職攻讀、人員分散等特點,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原則、職業性與理論性并重的原則、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建立適合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的課程體系,并充分考慮學科的實際,辦出工程碩士教育體系的特色和品牌。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并借鑒國外先進的案例教材,結合我國的實情及優秀案例編寫自己的教材。高校要根據企業的生產和科研實際情況,結合工程領域培養方案的要求以及學校的教學資源,共同和企業研究確定課程設置計劃和教學安排,這樣有助于當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突出課程的應用性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各類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問題不斷增多,企業急需要既有生產實踐經驗、又能掌握現代科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因此工程碩士教育應當突出工程教育特點,以技術科學為其主要學科基礎,把科學教育與工程訓練結合起來,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以應用技術為其主要專業內容,以工程應用為其主要服務目標,其任務是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級工程科技人才。
為了突出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應用性、把實踐教學課程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同時也把課程教學貫穿于實踐教學之中,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要注重實踐性的引導,教師首先要結合自己平時的實踐,在課堂上講解實踐中所碰到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介紹一些工作實踐中所得出的經驗和失誤,從而減少學生在實踐中的探索時間,提高學生的實踐效率;其次工程碩士生的課題設計、課題研究論文、學位論文寫作要結合工程碩士生所在單位具體工程實踐進行選定,要充分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能直接或間接地為工程實踐服務。不同企業有各自獨特的生產建設任務及發展戰略,從而導致生源背景、培養計劃等均不相同,因此校企雙方從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出發,根據企業的特殊背景,共同選定必要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特別是專業性和應用性課程,以保證工程碩士能掌握本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對于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可以請企業有關技術人員上課,特別是結合企業生產過程組織教學。還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由企業技術人員開設講座,針對企業的實際課題組織討論。在教學內容上加強工程性、應用性、前沿性,并著眼于本學科生產實際中的重大技術問題,著眼于學科最新的技術、方法、工藝,跟蹤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崗位操作技能。
三、突出課程的綜合性
工學碩士研究生是按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培養人才,有的甚至按三級學科培養,從而保證了工學碩士研究生的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量和深度,并保證研究成果具有理論推導、分析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但對于工科應用型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擁有較寬廣的基礎理論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綜合能力,況且單一學科已不能有效地解決現代化社會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只有依靠多學科的協同與綜合,才能找到問題的出路與答案。因此工程碩士的大部分工程領域是按一級學科設置,比如機械工程、材料工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動力工程、生物工程、制藥工程等,有的甚至是跨了兩個以上一級學科設置工程領域,比如電子與通信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特別是建筑與土木工程不僅涉及區域與城市規劃、工業與民用建筑物的設計,而且還涉及各類工程設施與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和維護,橫跨建筑學、城市規劃、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土木工程等學科,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習的知識面,拓寬了培養口徑,而且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工程領域大學科的綜合優勢,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綜合素質的更高要求。因此作為工程碩士研究生應當具有從事綜合性研究、開發或開創性的工程設計等工作的能力,工程碩士教育既要重視工程科學教育,也要重視工程技術教育,要培養研究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工程技術專業知識,重視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工程碩士教育能夠更好地、更直接地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工程碩士課程設置方面,要突出工程領域課程知識的寬廣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在知識結構方面都明顯區別于工學碩士,工程碩士不僅在本工程領域掌握較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一些跨領域的專門知識,工學碩士研究生通過比較寬廣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解決企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工程碩士更多地要看他們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市場變化,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才能具有一專多能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突出課程的創新性
雖然工程碩士教育以技術科學為其主要學科基礎,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但其任務是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級工程科技人才,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往往會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發新產品,所以仍然需要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來解決復雜的工程實際問題,所以創新是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原則之一。創新意識主要是一種觀念層面的創新素質,而創新能力則是在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引導下,具體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工程碩士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首先要注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培養尋求和跟蹤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能力;再次要培養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學術交流的能力,使工程碩士生能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專著或論文等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將新的工程技術、信息技術傳遞給社會。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貫穿到工程碩士的全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側重不同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階段應側重于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側重于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教學內容要隨社會和市場需要的變化,能動地作出相應的改革調整,充實創新所必需的知識基礎,課程講授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科的發展趨勢,必須反映學科前沿,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奠定基礎。在論文階段,從工程碩士入學起,要求學生積極到企業或有關的行業和地方部門申報課題,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鼓勵突出技術創新。論文研究應側重于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自身工作崗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這不僅保證了論文工作的順利開展,還將人才培養與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
注釋:
①謝發勤等.工程碩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2)
②孫宇,潘靜.工程碩士素質教育與培養[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③丁毅強,張應春.試析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 [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