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部產業集群的培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諸多因素影響??陀^上,西部地區更為現實地選擇了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集群。通過分析發現,過度依賴粗放式經濟增長必將制約西部產業集群的發展,而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的成功鏈接不失為西部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的一種良好路徑選擇。
關鍵詞:西部地區 產業集群 工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182-02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1}中國正以“世界工廠”的面貌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正在形成兩種相互交叉重疊的產業空間模式: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毫無疑問,找到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模式是今后一段時期區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西部產業集群的發展
1.西部地區更為現實地選擇了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集群。我國“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把區域平衡發展列為重點方針。在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背景下,西部、東北地區和中部這些區域所具備的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為發展帶來了機遇。
產業集群在一切區域都可以發展,關鍵是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即產業集群的生命力首先來自特色。特色,是根植于區域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指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相比較具有的優勢,是一種潛在的優勢,主要由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基本生產要素決定的,是一種天然所具有的較低層次的競爭力,其優勢的發揮還有賴于知識、技術、資本運作、管理水平等軟要素的配合。而競爭優勢是指一個地區在市場競爭中實際顯現的優勢,是該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不僅與基本的生產要素有關,而且與制度、政府、知識、品牌、管理、人力資本等高層次要素有關,是一種內生的現實的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后天積累的結果。顯然,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應來自于產業集群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總和(如圖1)。

相比較東部發達地區,西部地區的市場環境并不成熟,制度性交易成本巨大,廣大中小企業只能借助歷史上形成的某些優勢(如資源稟賦和傳統工藝),通過空間的聚集,形成專業化市場來降低交易成本(交通、信息搜尋成本和運轉成本)。通過各種方式將全部交易成本攤薄,從而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相對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我國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產業集群而言,西部地區客觀上更為現實地選擇了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集群。
事實上,如何在外部競爭壓力下,利用好自身比較優勢,使已經形成的特色產業集群不陷入低水平的復制或走向沒落,是西部地方政府一項亟需研究的問題。從1999年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就把催生、培育產業集群列為政府的公共職能之一,大力實施集群戰略(cluster initiative,簡稱CI),即用組織的方法將區域內的企業、政府和研究共同體結成伙伴,共同促進集群的發展。以政府主導的力量推動產業的集群,從而使經濟的增長獲得了持續的動力。隨著集群戰略觀念被西部地方政府逐漸接受,在政府對已有特色產業集群做出正確判斷后,政府可以從集群層面為其去除障礙、松綁限制、取消妨礙生產力及創新的無效率做法,政府可以切實地鼓勵而非扭曲競爭。與此同時,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UNCTD)、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進行了大量調研。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集群處在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道路(low-road),應向以創新為本的高端道路(high-road)升級。
2.過度依賴粗放式經濟增長必將制約西部傳統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資本、資源、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組合不同,經濟增長會呈現出不同的方式。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資源和勞動力要素投入來推動,而集約式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來推動。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按國際購買力平價(2000年美元)計算,從1990年到2003年,我國每千克石油當量產生的GDP增長了114%(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長21%,其中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分別只增長11%、40%和20%。)。從單位產品實物量能耗、物耗的絕對水平來看,與世界先進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顯然,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總體上看遠未實現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
客觀上看,粗放式經濟增長與我國經濟所處的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特別是西部地區的實際發展水平有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也制約著西部產業集群的發展。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
(1)集群內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必將導致集群低效運行。集群內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既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的表現,也是導致集群低效運行的重要原因。橫向形成的產業集群由于企業間產品的同質性極強,更多的表現為競爭關系(紊亂、無序、無效競爭)。在第一批企業示范效應作用帶動下,有更多的企業出現模仿效應,從而在區域內產生橫向產業集群。由于集群內無法形成完善和延伸的產業鏈,無法形成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布的格局,影響了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集群運行效率偏低。
(2)集群內技術創新動力的不足必將導致集群發展受阻。正如波特指出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水平的提高,諸如天然資源、非技術工人等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降低。由于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集群內企業間的模仿和“搭便車”行為將阻礙技術創新,形成創新的惰性。經驗表明,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后,能否向技術創新階段演進,是集群能否延續其生命周期并持續擴大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也需要大力開發新能源、新材料、資源節約、污染處理、生態治理和恢復等方面的技術。而技術研發過程密集的投資和失敗的風險等,也造成集群內單個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研發積極性不高,使得技術的供給難以滿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3)集群內管理水平的不高必將導致集群吸引力缺失。從西部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亟待明確和恰當地界定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社會管理職能,制定促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轉變生產方式的措施和標準,創造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環境。從企業的角度看,則需要通過不斷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勵機制,優化生產和工藝流程,來降低企業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
二、西部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的良好路徑:依托于成功產業鏈的工業園
二戰后,為發展經濟和改善城市布局,各國制定了各種工業區域開發政策,建立了多種類型的特殊經濟區域。工業園區{2}(Industrial Park)是各國普遍采用的一種區域發展政策工具,是為企業提供的一種外部環境條件。隨著現代交通和通信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城市和區域的競爭愈演愈烈,營建工業園區的風險性正在增加。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倡議,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園區需要注重內部產業聯系的構建,爭相把在全球流動著的生產要素留在本地。因此,重視推進產業的內在聯系,構建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呼之欲出。
提升西部產業集群競爭力的良好路徑: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的成功鏈接。
1.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鏈接的內在機理。我國工業園區建設是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密切相關的,工業園區建設已經成為加快我國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重要載體。工業園區建設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資為主,園區內的工業主要以區外企業為主。因此,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學者王緝慈更進一步認為,工業園區的一般發展模式是由上級政府批準,劃出特定區域,再由政府組織專門領導班子,制定特殊發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設資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資。上至綜合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下到很多鄉鎮建立的工業小區,我國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數量之大和分布之廣,是始料不及的。從稱謂上劃分,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級,甚至還有村一級;從園區的性質和功能上劃分,有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企業區、保稅區、工業園、工業村、工業團地、科學園、技術園、研究園、技術城等。
正因為如此,使得很多工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區域背景脫節,缺少與當地企業的內生聯系,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
顯然,與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園區不同,產業集群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機結合,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強調產業內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它是通過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粘住在全國甚至全球流動的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從而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3}
在空間環境上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形成提供地理上接近的便利條件,而能否在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則要看企業之間在知識、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的交流方面的聯系狀況。因為產業集聚的目的不僅在于傳統的集聚經濟所帶來的正向外部效應,更在于創造一個可以互動學習的廠商集聚區。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優勢,才能夠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經濟中,形成可以彈性調整的組織結構,確立產品開發與制造過程的動態優勢。因此,產業集群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工業園區和區域發展等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作為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政策,盡可能地獲取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成功鏈接的有效路徑。
2.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鏈接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的成功鏈接不失為西部產業集群升級發展的良好路徑選擇之一,這種選擇的結果既是一個市場均衡問題,又是一個區域均衡問題。
首先,園區內大量有關聯的企業集聚,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提高區域生產效率。產業集群在園區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還能極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
其次,園區內產業集群的集聚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相關和支援性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
第三,園區內產業集群的成長,可以促進新企業和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的快速衍生與成長。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伴隨著集群內企業分工的不斷細化,衍生出的新生企業可以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顯然,當產業集群與區域內產業競爭力的關聯度顯著提高后,對西部地區來說,大力促進當地的產業集群發展,以產業集群來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就成為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雖然每一種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都要受到市場和政府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且不同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下這兩種作用程度的輕重不同,但是,在引導產業集群合理有序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以及防止產業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以產業集群政策代替產業政策)的作用依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結論
培育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比單純發展規模更重要。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產業集群相比較,西部地區產業集群表面上是規模的差距,而實質上是產業鏈銜接的差距,產業鏈的割裂必然增加集群內企業運營的成本。對分割的產業鏈進行整合,這不僅是為了做大西部產業集群,更重要的是增強集群內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在形成西部特色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滿足于運作處在低端產業鏈上的產業集群,將帶來集群發展的巨大災難,這種災難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損失,而且更是寶貴的時間(發展速度)和機會的喪失。
產業鏈整合的相關度越高,風險越小,產業鏈內部的促進機制越高,整體優勢越明顯。從傳統的加工生產優勢轉向產品技術經營,從渠道能力的強化轉向服務能力的強化,從品牌經營轉向資本經營。由于未來集群發展已足夠使各種中介機構享受到范圍經濟的好處,更可以進一步形成比較發達的咨詢服務機構體系。集群在吸引大批相關的技術人員的過程中,可逐步形成職業管理階層。集群中的一批規?;钠髽I構成產業鏈中間環節的核心,這些企業由于具備各自的核心優勢,可以有效地提升集群主干產業鏈的素質。
[成都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基于自主創新的中小企業集群實現路徑研究》(基金項目編號:07RKYB055ZF-010)成果之一。成都市鄧研中心、成都市“十一五”規劃課題《基于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鏈接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1}摘自國家發展改革委2007年11月13日下發的《關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改企[2007]2897號)
{2}由于類型的多樣,工業園區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工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業企業的區域。
{3}陳柳欽.產業集群與產業競爭力[J].南京社會科學,2005(5)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