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北京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確定城市功能定位,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激發了內在活力,增長了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其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文章從生產性服務業的地區生產總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業人數、勞動生產率、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產服務業現狀;論述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產業結構優化的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 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260-02
生產性服務業是市場化的非最終消費服務,即作為其他產品或服務生產的中間投入的服務。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使“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的積累、日益專業化與迂回生產表現為一個不斷發展的經濟”的重要途徑,日益成為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北京在“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按照立足首都、服務周邊、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發展思路,努力占領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制高點;2007年7月20日召開的北京市委、市政府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市委書記劉淇強調,為貫徹落實中央的相關重要指示精神,“要從北京市的實際出發,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首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要不斷更新產業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調整服務業內部結構,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形成首都的重點支柱產業。要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帶動首都的工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促進產業重組升級”。
可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既是“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北京市走向服務經濟時代的重要里程碑。北京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良好的優勢和前景,將成為首都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和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的重要推動力;同時,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首都經濟的引擎,輻射至全國,成為全國工業發展的助推器。
一、北京市產業結構的現狀
近年來,北京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確定城市功能定位,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激發了內在活力,增長了經濟效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86年6.70:58.20:35.10變化為1996年的4.10∶39.95∶55.95,2006年變化為1.25:27.85:70.91。2006年,北京市第三產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2.98%,吸納就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78.6%。另據專家表示,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GDP的比重及就業人數一般在70%以上。數據表明,北京產業結構已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二、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1.生產性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發展規模。近幾年,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增長顯著:2004年到2006年間,生產性服務業從2695.6億元增加到3756.9億元,增加了39.4%,遠高于全市經濟29.9%的增速;生產性服務業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4.48%增加到47.74%;生產性服務業占北京市服務業的比重從65.53%增加為67.32%。由此可見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2)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調整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所占總體比重為上升趨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所占比重為下降趨勢。但各行業所占比重變化均不是很大。從產業內部結構看:2006年,金融服務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約占25.93%;其次為批發和零售業,占20.01%;再次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約占18.3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占12.20%、11.30%、11.00%;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所占比重最少,為1.23%。
2.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06年,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5.86%,對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7.32%,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具體行業看,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和科技服務業對經濟拉動作用較強,這四個行業對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為43%。
3.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及比重。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的就業。2006年,北京市全市從業人數比2005年僅增加了4.66萬人,同比增長1.04%;而整個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數增加了11.80萬人,同比增長6.91%。這說明其他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在減少,而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更多的崗位,生產性服務業為緩解北京市就業壓力做出了重要貢獻。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各行業就業人數均逐年遞增,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就業人數最多,2006年就業人數占全市就業人數的9.91%,占整個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的24.59%,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
4.生產性服務業勞動生產率(GDP增加值P/從業人數)。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高于北京社會勞動生產率。2006年,金融業勞動生產率最高為11.09,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其次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5.35;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有所發展,但是質量和效率仍舊較低。這些行業有明顯的知識密集型特點,具有較高的附加值,需要高素質人才和高智力投人的支撐,這表明北京服務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仍待提高,許多專業服務業仍處于較低的層次。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勞動生產率都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些要么屬于基礎性服務業,要么屬于新興服務業。基礎性服務業有待發展的轉型,新興服務業市場發育不足,加之文化、教育、衛生、科研等市場參與程度低,以上說明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化程度較低。
5.生產性服務業關聯分析。影響力系數是反映國民經濟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動程度;感應度系數是指當國民經濟各部門都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時,某一部門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為其他部門的生產而提供的供應量。這兩個系數反映特定產業在投入產出上對其他產業的前、后向關聯程度。
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大于1則代表其影響力或感應度程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只有這樣的產業才有能力促進和帶動所有相關產業發展。其理論內涵是通過產業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變化來反映支柱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直接推動作用;實際意義是政府應當優先扶持那些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除郵政業和科學研究事業外,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于1,即超出了社會平均水平;它們的發展將促進北京市經濟其他行業的發展。
6.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化情況。近年來,北京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化趨勢明顯。服務外包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軟件外包發展迅速。2005年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07億美元。生產性服務貿易成為服務貿易的主導行業;從利用外資角度來看,在工業利用外資持續下降的過程中,北京正在變得輕盈起來。北京市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2.5%、32.7%和64.8%,變化為2007年上半年的0.9%、26.6%和72.5%。外商在京的投資動向與以往相比也有了明顯變化,外商投資高端產業趨勢更加明顯。2006年全市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45.5億美元,其中70%集中在服務業,而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80%;跨國公司也紛紛在北京設立生產性服務業分支機構。北京已經聚集了外資銀行、保險、證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服務機構250多家,聚集了包括麥肯錫、羅蘭貝格、艾森哲等在內的272家跨國公司咨詢機構。
從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來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重要意義:(1)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北京市經濟的發展。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一些行業(如交通運輸及倉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保險業,綜合技術服務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它們的發展能帶動北京市整體經濟的發展。(2)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吸納第二產業轉移的勞動力,緩解北京的就業問題,而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更能促進三個產業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3)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產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因為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產品生產或其他服務的市場化的中間投入,具有高人力資本、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特征。
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分析
1.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總是表現為不斷地從低層次向高層次有規律演變的過程,即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升級體現有三種方式:第一,產業結構重心依次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二,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進而向技術密集型演變;第三,產業結構由低效化向功利化進而向知識化演進。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以上三個角度都可以促進產業結構整體的升級。首先,生產性服務業屬于第三產業,它的發展能夠直接增加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生產性服務業大都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滿足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演變;再次,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很強,為其他眾多產業提供知識技術密集的高素質的中間投入服務,可以提高其他產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因此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由低效化向知識化演進。
2.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制造業結構升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分工的深化,企業內部不能再提供所有的中間產品或服務。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中間服務作為生產要素融合于生產的各個階段和環節,產前的研發設計、材料等,基本上屬于高科技產業;產后的銷售、品牌、物流、金融等,基本上屬于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因此,生產性服務業既有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和組織成本,又能提升產品質量、改變產品內容,提高了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產出價值和運行效率,是有形產品創造差異化優勢和增值的主要源泉。這樣企業才能獲取較高的利潤,也才能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必然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因此,要調整升級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必須在第二產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不僅表現在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增大,而且還表現在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演變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生產社會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提高,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逐漸增大,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逐漸增多。這說明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比重增大是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優化的重要標志。因此,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促進第三產業結構升級。
四、基于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策
1.加快重點產業的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內部結構升級。北京服務業內部結構還不合理,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傳統的服務業比重還相對較高,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等知識型服務業剛剛起步。要堅持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與改造提升傳統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并舉。
根據2005年投入產出表感應度系數實際測算,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的系數最高,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保險、綜合技術服務業的系數也很高,說明增加對這些行業投資,其經濟效益要高于其他行業。此外,無論是從增加就業的角度還是從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服務業層次的角度而言,今后幾年都要大力發展這幾個行業。根據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今后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應該是所有的行業齊頭并進,而是應該有所側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培育低消耗、低投入、高產業關聯度和高附加值的行業”,充分發揮北京的信息、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領域的優勢,通過提高產業質量和推廣循環經濟模式,減小對首都的資源壓力。因此,有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
2.加強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和產業互動。北京以及全國制造業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強大需求。目前,我國還處于快速工業化階段制造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體形態。但制造業低端化、大量資源消耗以及造成的環境壓力,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可持續發展。促進制造業由“微笑曲線”低端向兩端提升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出了更高、更強勁的需求。作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的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產生了強大的市場需求。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有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緩解資源環境和能源的壓力,提高配置效率,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因此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是北京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北京要加強產業關聯,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3.注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符合北京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發展方向。北京市各區縣都紛紛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根據各自的產業發展基礎、資源優勢以及未來區域產業升級方向來確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形成差異化定位。比如中心城區可以依托現有的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優勢,繼續壯大優勢行業。城市發展新區可以重點發展與制造業緊密配套的交通運輸和物流服務業,積極拓展科技服務行業等等。
同時,北京是京津冀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加強與區域的產業協作,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能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提升輻射能力,從而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津、冀的先進制造業等能彌補北京自身相關產業的不足,從而夯實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在區域互動中,強化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優化京津冀經濟圈的經濟結構。
4.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化程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體系。許多學者都主張生產性服務貿易的自由化。Markusen和Francois認為國內經濟與國外生產性服務是一種互補關系。生產性服務貿易的進口提高整個經濟部門的生產率,從而對一國的經濟具有積極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刺激了商品貿易,同時促進了產品與服務的國際分工深化。Raff和Ruhr(2001)基于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做了研究,論述了生產者服務的FDI通常都追隨制造業的FDI。本文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北京市應加強生產性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改善貿易結構和投資結構,從而帶動北京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
一方面,北京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發揮政府宏觀引導作用,通過產業集群和總部經濟效應,推動一批金融服務、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等專業性聚集區建設,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入駐并圍繞龍頭企業帶動一批相關服務企業聚集。
另一方面,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貿易的發展,優化北京貿易結構,從而達到間接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商品生產需要大量的服務尤其是生產者服務與之配套,對服務的需求可以通過兩種機制獲得滿足:服務貿易進口和第三產業直接投資的進入。而與發達國家比較,北京市人力資源相對匱乏,人力資本不發達,為此滿足我國服務需求的方式主要為服務貿易進口。從長遠來看,北京市應在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口的同時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為本土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最終技術含量高、高知識集聚、高附加值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取代傳統的生活消費性服務業,成為主要的服務產品,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和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北京市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必將提高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改善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
[項目名稱: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科技基金項目《生產性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促進作用研究》,項目編號:YJK-2007-3013。]
參考文獻:
1.王子先.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報告2007[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2.曹艷喬,丁喜綱.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鄧麗姝.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現狀與思路[J].特區經濟,2007(7)
4.高傳勝,李善同.中國生產者服務:內容、發展與結構——基于中國1987-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7(8)
5.韓艷娟.北京生產性服務業投入產出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4)
6.李江帆,曾國軍.中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3(3)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北京 10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