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闡述重農抑商政策產生的原因,揭示了重農抑商政策的本質,并分析了它對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對中國農民思想上所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重農抑商 鞏固統治 阻礙經濟 農本意識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290-02
所謂“重農抑商”,就是通過采取貶低、壓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從商人數。其目的是防止農民大量棄農從商,保護農業的優先發展地位。重農抑商政策最早產生于戰國時代,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后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范。
中國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和與之相輔而行的貨幣經濟開始大量發展的時期,而尤以商業的發展為突出。正是在這一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從生產方式到社會關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剝削關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壞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所有這些變化和變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都直接動搖了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特別是直接威脅著封建統治階級的生存,而變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統治者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認真考慮對策,采取必要措施,設法從根本上消除動亂的根源,堵塞住正在潰決之中的狂瀾,并使被打亂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復穩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在認清了禍源之后,適應著統治階級的最高利益而提出來的。簡單說,抑商就是企圖從根本上消滅引起變化的總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商人和商業,使社會再退回到沒有變化以前的靜止狀態,至少可以通過抑商政策的貫徹,以限制商人和商業資本的活動,縮小商業營運的范圍,以便把它們的消極影響和造成的社會動亂減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資本主義的因素,必然動搖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因此,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產生。
中國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強化本末意識,抹黑商人的形象,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服飾、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第二,在土地問題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第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第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后代做官;二是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如西漢商人的算賦加倍;三是對暴利行業采取官營(史稱“官山海”),直接由國家壟斷經銷,不許商人染指,中國歷朝歷代主要是實行鹽鐵官營,因為這類商品需求量大且無價格彈性,官商以壟斷價格取代其市場價格,人民的財富被源源不斷地搜刮卻毫不知覺,人民的血汗流入國庫百姓卻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認為是君主關心民生,為他們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而對其感恩戴德。此謂:“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而民愛可洽于上也”。此乃一箭雙雕之策。抑制任何私人力量的崛起,確保專制制度的穩定;造成資本國有,取得巨額壟斷利潤,掩蓋經濟上對人民殘酷掠奪的實質。
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的道理,重農抑商人為地抑制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通道。那么,歷代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重農抑商”,甚至“毆民歸農”呢?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因為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者階級地位所決定的。中國自周、秦以來,在長達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會中,顯然中間經歷過由領主制經濟向地主制經濟的巨大變革,但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基本性質始終是封建制度,即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是以封建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和與其相應的上層建筑。
專制君主在處理好社會意識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處理好其他影響其“集權統治”的社會因素。在這些因素中“豪強地主”和“富商巨賈”無疑是當政者首先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豪強地主的大量兼并土地,造成了大量農民生活貧困、流離失所。民為國家之本,民本一動,國家的統治根基也隨之動搖。因此打擊豪強地主從其伊始便和“重農”聯系在一起。“重農”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可以拉攏有擔當精神的士大夫集團,另一方面又可以收攏天下的民心。既然“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那么以“民”為旗號,就是以“天意”為旗號。在控制了話語權的基礎上,“抑制”便成了水到渠成之舉。通過抑制“兼并”,將地方勢力所依賴的經濟力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以利中央控制。上可以達到君主唯我獨尊的目的,下可使民眾得以維持基本生活。整個下層的社會生活經此調整,整體處于一種平均、分散的狀態,在國家和社會之間形成了一種上下之間看似松散的結構。當大國家小社會的局面最終形成時,也即是集權主義統治下的安定時期。
在豪強地主之外的,第二種可以給集權國家帶來實際威脅的便是富商巨賈。商人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角色。首先其流動性及慣常的精明,對于集權國家所追求的“重徙”、“樸直”的民風而言,無疑是一破壞性的社會因素。其次,商人中的精英分子往往經濟勢力雄厚,勢力較大,極易成為影響國家集權的社會實體。此種地方勢力在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列國紛戰,各國諸侯急于尋找社會力量,以壯大自身。尚可得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但自秦以來,集權國家注意到了商人活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并逐步采取打擊政策。其打擊手段主要有兩手,一是在經濟政策上將諸多商品收歸官營,以斷絕商人牟利的根源。二是在社會意識中努力形成一種以“商”為賤的風氣。在兩手打壓的情況下,商人開始在一種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活動,再難形成一股獨立于官僚控制之外,能對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社會勢力。
中國封建王朝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地租剝削為剝削形式,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鞏固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限制打擊工商業成為必然的選擇。與此同時國家在經濟政策上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即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方面傾斜。因為僅有政治上的人身控制還不足以控制人們的意志,必須輔之以經濟手段才行,這就是歷代政府奉行的弱(貧)民術。弱(貧)民術的主要政策就是重農抑商,其根本主張是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這是中國歷代專制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目的就是把廣大人民強行束縛在土地上,達到隨時可以為統治者所驅使的目的。從古代到近代,抑商政策是歷代王朝奉行不變的一個傳統政策,盡管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由于歷代統治者的態度不同,對問題的認識不同和采取的措施不同,這個政策也就時而是雷厲風行,時而是虛應故事,但是推行這個政策的意圖,則是始終一貫的。所以抑商政策,是有其很深的階級根源和歷史根源的。只要封建制度長期存在,抑商政策自然要貫徹始終。
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農戰方針,采用各種手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漢初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漢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把農商發展對立起來,并在重農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這樣就失去了其產生之初的進步性。重農抑商政策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這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經濟原因。
在如今商品經濟為主導的世界,重農抑商早已經成了過去,但是封建主義的政策,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反映地主階級的文化,成為社會矛盾的主導文化。這些文化對農民的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抑商政策的嚴重后果不僅是從根本上限制了工商業,更重要的是,使農民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農本”觀念和“輕商”觀念,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農民的擇業視野狹窄,長期固守于土地,相安于農業,受束縛而不自知。很明顯,重農輕商的觀念是農村產業開發的一大文化障礙。
參考文獻:
1.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漢書·食貨志
3.史紀·貨殖列傳
4.王夫之.讀通鑒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 河南鄭州 450003)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