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運用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對我國國民的需要層次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揭示其現階段的主要需要,有助于我們樹立科學的民生觀及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關鍵詞:馬斯洛需要層次論 科學的民生觀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292-02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在談我國的民生問題之前,不妨先談一下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眾所周知,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這種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對立統一體。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描述了人類需要層次的普遍程式,而我國所面臨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即民生問題,將大致經歷這一普遍程式的前三個層次。
西方經濟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類(在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對需要(所表現出來)的強度(強烈程度)并不相等,大致由低到高分為五種類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指對食物、水、掩蔽場所、睡眠、性等身體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主要針對身體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傷害。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情感、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尊嚴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前三個層次為基本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外部條件或因素,后兩個層次為高級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內在的因素。并且馬斯洛認為,人均有這五種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強烈程度不同而已;未被滿足的需要是行為的主要激勵源,已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勵作用;這五種需要層次越來越高,當低層次的需要被合理地滿足后,個體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那么,對國民這一群體又將如何?在這里我們為了討論方便,不妨將國民這一群體抽象成兩大群體:工人和農民,而每一類又是同質的、無差異的。這兩大群體的需要層次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我國民生問題的內涵。
二、我國兩大群體的需要層次的演變過程
先看一下我國農民的需要層次的演變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提出“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創造了和平的、穩定的社會環境,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正是滿足了當時農民對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需要這一強烈要求。現階段,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的需要得以滿足,而滿足經濟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先前的“先富論”注重的是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使農民個人成長、個人潛能的發揮受到限制,諸多因素表明,將政策和措施仍停留在對農民的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需要的滿足上,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日益發展的需要;因而經濟安全的需要成為主要需要。再看一下我國工人的需要層次的演變過程。我國的工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一直將工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大致改革開放之前工人的溫飽問題就已經解決,工人的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需要就已得到滿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走工業化道路,至今仍未實現;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是:未完成的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工業化,并且具備了建設新工業化的條件。新工業化對中國來說是一種適度工業化,以節約資源、適度經濟增長和適度消費、保護自然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特征。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小康社會沒有全面實現,也就是說工人的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需要已得以滿足,而經濟安全需要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滿足。
三、科學的民生觀
1.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民生,顧名思義,人民的生計。一是生,即生活;一是計,即辦法。民生是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孫中山先生曾將民生要素概括為衣、食、住、行四項;民生是生產,是辦法,是滿足生活的需要;溫家寶總理如此表達了他的民生情懷,“解決民生問題還要讓人民生活得快樂和幸福”,民生更多的是為人民謀福祉;具體地說,我國的民生問題又是怎樣的呢?
2.民生內涵的演變。改革開放初期,民生問題主要是衣、食之憂,主要是滿足人們生理需要和身體安全的需要,現在絕大多數人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住、行等問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所說,高市場經濟更加凸顯出教育作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社會保障(包括各項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作為民生之安全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迫切性。當然,無論民生的內涵如何變化,使所有國民均免除生存危機、疾病恐懼并享有最低教育保障、起碼住房保障等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低目標,而真正有效地為國民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并確保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無疑是國家和社會需要長期努力的發展目標。可見,現階段民生的內涵主要是滿足人們經濟安全的需要。
3.通過分析,揭示兩大群體的主要需要,樹立科學的民生觀,構建和諧的市場體系。
(1)滿足主要激勵源,構建和諧的市場體系。由此可見,兩大群體的主要需要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生的內涵。這又是為什么呢?在“共富”、“效率與公平并重”、“公平正義共享”的航標下,根據經濟學原理,經濟安全的需要既然已成為主要激勵源,工人、農民本身就有獲得這種需要的迫切性,同時當工人、農民具備獲得這種需要的能力的時候,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從而使工人、農民的這一新的需要成為新的需求,進而刺激新的供給,形成新的市場經濟體系。這種市場體系是一種和諧的市場經濟體系。
(2)明確現階段工人、農民所處的不同的需要層次,走“公平公正共享”道路。總的來說,工人和農民的需要層次雖然同處于經濟安全的需要層次,下一個目標都為歸屬和愛的需要,但層次的滿足程度仍然不平衡:農民的需要層次處于經濟安全的需要的端首,對經濟安全需要的滿足剛剛開始,而我國工人的經濟安全需要的滿足則領先一步,所需要的層次略高于農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和與自身發展的目標相比,我國工人和農民所達到的經濟安全需要層次的滿足程度還比較低,這既是一個對工人、農民的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進行滿足的問題,也是一個對不平衡的經濟安全需要進行滿足的問題。從經濟發展可持續、健康的動力角度來看,社會公正狀況直接影響著經濟的主要拉動力,就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的拉動力包括出口拉動力、投資拉動力和內需拉動力,其中內需拉動力的作用要遠遠高于前兩者。現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內需不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購買力太低,市場活力不夠,而擴大內需的根本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公平正義共享”,構建和諧社會,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和社會和諧程度是正相關的關系。
(3)主要需要的進一步演變,看民生內涵的發展,并見于實踐。由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得出,經濟安全的需要是主要激勵源,生理的需要和身體安全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勵作用;但它并不可以缺失,因為如果沒有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以滿足,主要激勵源就必然回到原來的起點。再者,主要激勵源一經產生,這種人類的需要被滿足的強度就相當迫切,就如同人饑餓的時候需要覓食一樣。根據此理論主要激勵源經濟安全的需要的本質要求,對工人來說,要徹底滿足經濟安全的需要,正如我國21世紀近期發展戰略: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及此后相當一段時期,我國的經濟建設達到相當高的層次后,也就是說此時工人農民的經濟安全的需要被徹底滿足后,工人的需要必然邁向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它是一種包括情感、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要求我們構建的社會必然是和諧社會,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發展,有利于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立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種工業化是一種適度工業化,既可避免過度工業化帶來的危害,又可迎接世界新工業化帶來的機遇。
對農民來說,其需要層次處于經濟安全的需要層次的端首,所以應當下大力氣近快滿足農民對經濟安全的需要,以便與工人的需要層次相持衡。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堅持并不斷創新家庭承包經營、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又要建立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合作醫療衛生體制,創新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加大對農村轉移支付力度等等,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工人和農民的需要層次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們走“共富”道路,“效率與公平并重”,要求我們不遺余力地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科學的民生觀。由以上分析可知,民生的內涵是演變的,又是緊迫的,也是非常現實的,因此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內涵各不相同,卻又緊密相關,現如今,“公平正義共享”的和諧發展觀應為其主要內涵。
參考文獻:
1.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委員會.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2002
2.夏波光.走向公平的社會保障.中國社會保障,2007(04)
3.萬興亞,王俊秀,李麗.十一五規劃,從先富向共富轉彎.中國青年報,2005.10.25
(作者單位:焦煤集團公司古漢山礦位村井 河南焦作 454173)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