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氣候變化 人口影響 天氣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0-294-02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和“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論述,這在黨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重視。
一、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量、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
山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為本省抗旱減災、開發空中水資源、氣象防災減災、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飛機人工增雨根據不同需求和天氣條件,開展了抗旱救災、水庫增水、生態環境改善、撲滅森林火災等人工增雨(雪)作業,飛行航跡遍及三晉大地,多次在農事關鍵時節和森林火災蔓延的緊急關頭,成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業每次使用上百門高炮,發射上萬枚人工增雨防雹炮彈,使用新型火箭系統近百部,發射上千枚增雨防雹火箭彈,保護了大量農作物免遭雹擊,并提高了夏季對流云降水效率。人影作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山西國民經濟健康、平穩、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歷屆省委和省政府領導對這項工作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非常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和其他幾位常委都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做出過重要批示:要求總結經驗,科學論證,完善機制,提高效益,推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更好發展。回良玉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影工作會議文件上批示:人工影響天氣在抗旱減災、緩解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發軍了重要作用。望認真總結經驗,提高科技水平,加強規范管理,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200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2005年,國辦發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通知》。200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氣象工作,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對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西氣候十年九旱,平均年降水量只有460多毫米,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438立方米,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17%,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水資源指數在全國排倒數第二,是全國水資源極其缺乏的省份之一,僅以農業和農村的缺水情況為例,由于干旱缺水的狀況日趨嚴重,平均每年有400萬~500萬人口、近百萬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有500萬-600萬畝農田受旱。目前山西的水資源仍在銳減,國家水利部門對山西水資源量的分析表明:20世紀中葉以來,山西水資源減少超過了1/3。據專家分析,到2010年,山西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將達50億立方米,將是現在缺水量的2.5倍。目前,全省水資源開發比例已高達68%,遠遠超出20%~40%的國際公認標準。水資源短缺已經越來越成為困擾山西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水”這篇大文章。山西省委、省政府及主要領導同志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歷來都很重視,從1989年我省恢復人工影響天氣以來,歷任省委書記、省長都對此項工作厚愛有加,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聯合下文,將人影工作列入全省興水戰略重要內容。由此可知,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已越來越被政府和全省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成為我省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二、山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取得了飛速發展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和軍隊的關心支持與大力配合下,在廣大人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省人影工作自1989年恢復以來,取得了顯著成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明顯,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健康發展。目前,山西省飛機人工增雨實現了四個擴展:作業的目的從最初的以應急抗旱為主擴展到為防災減災、水庫蓄水、森林火災偵察和滅火、生態環境保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作業的規模從一架飛機擴展為兩駕飛機同時作業;作業的時間從季節作業擴展到全年不間斷作業;作業的范圍從旱區作業擴展到包括河流和水庫源頭在內的全境作業。從1989年我省恢復飛機人工增雨工作以來,共飛行作業890多架次,作業面覆蓋全省,增雨總量近120億立方米。多次在農事關鍵時期、嚴重干旱時期和森林火災發生緊急關頭成功實施人工增雨,極大地減輕了災害程度,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與此同時,全省11個市均開展了高炮、火箭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在減輕和緩解干旱和冰雹對國民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目前,全省擁有人影作業“37”高炮190門,新型火箭發射系統60部;從事人影管理和作業人員上千人,90%的縣開展了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業,每年開展人工增雨防雹作業近百次,發射增雨防雹彈5000余枚,新型增雨火箭彈500余枚,有效保護面積達3000萬畝。
2.服務效益得到社會充分肯定。山西省人影工作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過程不放過”的服務理念,千方百計做好服務工作,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得到了社會群眾的廣泛認同。省委書記張寶順針對2007年2月6日到7日的一場強降水天氣過程,在《重要氣象報告》上批示:“這場降雪的預報和增雨作業及時有效,大有益于全省農業、防火及空氣質量改善。今后凡遇有這種條件應堅持此辦法”。2007年2月27日至3月4日,省人影辦抓住時機,實施作業,效果十分顯著。2007年4月8日開始,安澤縣紅葉嶺林區連續發生三場森林火災,省人影辦抓住時機積極開展飛機人工增雨,為撲滅森林火災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服務。
3.人工影響天氣的現代化建設和科研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儀器裝備不斷改善,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山西省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的高效碘化銀催化方案,實現了自動化操作,高效率催化。引進安裝了芬蘭氣象要素監測儀器、GPS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地面建立了人工增雨指揮中心,配置了靜止衛星云圖接收處理系統;建設了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全省雷電監測定位系統,氣象信息及預報工作站,運算數值模式的高性能微機等;飛機人工增雨地——空通訊系統采用了目前技術上最先進的集導航、定位、通信為一體的衛星通信技術,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地空通信問題。在對地面作業管理中,開發了先進的語音自動答詢、大屏幕顯示等系統,可以實時顯示全省高炮火箭作業信息,也可以靜態查詢資料庫。
全省擁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4部。從監測、通信、信息采集處理,到決策并實時指揮等較完整的業務技術系統已經形成,人工增雨的科學業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60%以上的地面作業站點實現了利用天氣雷達實時指揮,明顯減少了作業的盲目性,顯著提高了作業的科學性。一些市建設了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地面人影作業指揮系統,大大提高了人影科技水平和作業效益。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成績顯著。完成了中國氣象局的重點項目“經濟林人工防雹技術方法及經濟效益研究”,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榮獲山西省2003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各市結合本地實際在人工增雨和防雹機理、人工增雨作業綜合技術、防雹作業條件識別技術、云數值模擬技術,催化劑及期新型催化工具、云物理探測設備等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外場作業中得到應用,提高了作業的科技水平。
三、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實質,再接再厲全力以赴做好山西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并將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為四個文明。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作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部門,要把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當前乃至今后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好。要充分認識和深刻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論述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防御氣象災害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科學有效應對氣象災害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要結合學習貫徹2007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基層氣象部門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作為干部職工培訓的重要內容,在全單位掀起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高潮。使廣大干部職工掌握十七大精神、熟悉基本內容、把握工作要求,提高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尋求工作的結合點,找準工作的著力點,研究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貫徹落實措施,確保十七大精神落到實處,確保學習十七大精神的各項舉措轉化為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的實際成效,為山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要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過程不放過,”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各項工作,人工增雨做到最大限度的開發空中水資源,人工防雹作業做到防區內無雹災,為山西國民經濟建設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辦公室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