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無論是做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有時會遇到實驗不成功的情況.它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干擾了學生對實驗本質的認識,并會挫傷學生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熱情.下面以舉例形式列舉一些不成功實驗的現象,分析其中的因素,并指出正確操作方法.
一、“不適量”的因素
【例1】 在做CuO與稀H2SO4微熱反應的實驗中,常常黑色一直存在,并沒有隨著反應進行而消失,沒有出現我們預想的現象:黑色粉末逐漸消失,溶液呈藍色.
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究其原因是CuO過量,反應后CuO還有剩余,有時可能CuO剩余太多.因CuO顏色是黑色的,雖生成的CuSO4溶液是藍色的,但與剩余黑色的CuO小顆粒相混在一起,就看不到藍色.
正確做法:取CuO粉末時量要少,可用藥匙柄背面的小匙取CuO,稀H2SO4
要過量,以保證CuO全部反應完.
【例2】 在做CuSO4溶液與Ca(OH) 2溶液反應、FeCl3溶液與Ca(OH) 2溶液反應的演示實驗中,產生的藍色絮狀沉淀及紅褐色絮狀沉淀很微弱,離教師近的同學幾乎觀察不到,遠排的同學就更難看到明顯的現象.
分析:CuSO4與Ca(OH) 2反應、FeCl3與Ca(OH) 2反應的現象并不像CuSO4與NaOH反應、FeCl3與NaOH反應的現象那樣:出現大量的顏色很深的藍色絮狀沉淀及紅褐色絮狀沉淀.其原因在于常溫下(20℃時)Ca(OH) 2是微溶于水的,溶解度只有0.165g,Ca(OH) 2溶液中含Ca(OH) 2量少,參加反應的Ca(OH) 2當然也就少了,故產生的沉淀也就少得可憐了,而NaOH是易溶于水的,NaOH溶液中含NaOH量多,參加反應的NaOH也多,故產生的沉淀就多,現象就明顯.
正確做法:取新制的Ca(OH) 2溶液,瓶底有大量的未溶解的Ca(OH) 2固體,輕輕搖晃后,取混有Ca(OH) 2懸浮顆粒的溶液放入試管,再做上述演示實驗,盡管現象沒有與NaOH反應的實驗那樣明顯,但同學們能觀察到且能看清楚.
二、“不適濃度”的因素
【例3】 在做NaOH溶液與無色酚酞反應的實驗中,常常出現先變紅色后又立即褪去的情況.
分析:酚酞是一種有機弱酸,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所以一般把它制成1%的酒精溶液使用.在稀NaOH溶液中則以紅色的醌式結構的醌酚鹽存在;在濃NaOH溶液中,醌式結構被破壞,轉化成無色的羧酸鹽.所以,酚酞與較濃NaOH的溶液(如濃度為20%以上時)反應時,瞬間顯紅色后又立即褪去.
正確做法:配制的NaOH溶液濃度低于5%較好.向低于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顯紅色并可以保持較長時間不褪色.
【例4】 在做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的實驗中,隨著CO2的通入,飽和的石灰水逐漸變渾濁,繼續通入過量的CO2,渾濁程度逐漸減小,但最終渾濁液無法完全變澄清.
分析:能否由渾濁變澄清,問題的關鍵是新生成的CaCO3能否完全反應生成Ca(HCO3)2,這個反應涉及到CaCO3的溶解平衡、H2CO3的兩步電離平衡、
HCO3的水解平衡.通過計算(略),要使渾濁液最終完全變澄清,溶液的pH應小于5.3.H2CO3所能提供的酸性是有限的,實驗證明最后溶液偏堿性,不能達到CaCO3完全溶解的溶液pH要求.也就是說飽和的Ca(OH) 2堿性強于渾濁液最終完全變澄清的pH要求,飽和的Ca(OH) 2的濃度大了.
正確做法:用不飽和的石灰水來做實驗,在選擇澄清石灰水時可加水稀釋或把澄清石灰水[瓶底無Ca(OH)2沉積]敞口放置幾天,讓部分Ca(OH) 2與空氣中CO2反應,使Ca(OH) 2的濃度降低.
三、“不適時”的因素
【例5】 在做檢驗打火機內丁烷燃燒產物的實驗中,將干而冷的燒杯倒罩在火焰上,能看到一層水霧,若燒杯不拿開,水霧馬上消失.
分析:丁烷燃燒產物有水蒸氣,遇到冷的燒杯液化成水霧,若不及時將燒杯拿開,燒杯則被火焰烤熱,水霧則快速蒸發掉.
正確做法:倒罩的燒杯上出現水霧后,馬上將燒杯拿開,讓同學們觀察分析.
四、“加熱位置不對”的因素
【例6】 在做檢驗葡萄糖的實驗中,將新制的Cu(OH) 2懸濁液與待檢驗的葡萄糖用酒精燈加熱后,試管內出現磚紅色,若繼續加熱則變成黃綠色再呈黑色.
分析:由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的官能團而具有還原性,與新制的 Cu(OH) 2共熱將高價的Cu2+還原成低價的Cu+即黃色的CuOH沉淀,CuOH受熱分解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實驗中,在遠遠過量的10%NaOH溶液中滴加2~3滴2%CuSO4溶液,“新制氫氧化銅”實際上是指Cu(OH) 2和NaOH的混合液.試管底部的Cu(OH) 2在較強的堿性條件下受熱分解為CuO黑色沉淀.所以會出現黑色沉淀.另外,若對新生成的Cu2O持續加熱,則Cu2O被氧化成CuO也呈黑色.
正確做法:在做檢驗葡萄糖的實驗時,一方面10%NaOH溶液的量取得適宜,更重要的是加熱時位置要在混合物的上部,因Cu(OH)2沉在底部,且出現磚紅色時應立即停止加熱.也可水浴加熱,從而避免位置不對的因素干擾.
五、其他的因素
【例7】 在做鐵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不少學生發現,鐵絲燒不起來.
分析:其中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多種:這個實驗一般選用的鐵絲是從石棉網上拆下來的,雖然鐵絲很細,但已生銹,點燃前,用砂紙打磨時可能未將鐵銹除干凈;集氣瓶中的原有的氧氣純度低或過少;綁在螺旋狀鐵絲上的火柴燃燒的時間過短,就伸到集氣瓶中較長時間持續燃燒,消耗大量氧氣而使鐵絲燃燒所需的氧氣不足;綁在螺旋狀鐵絲上的火柴燃燒的時間過長,使鐵絲表面氧化而不能燃燒等等.
正確做法:鐵絲用砂紙打磨光亮,集氣瓶選250mL或125mL型號較適宜,集氣瓶中氧氣要純且滿,綁在螺旋狀鐵絲上的火柴燃燒的時間要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