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只螞蟻馱著一根體積比它大一百多倍的稻草在地上緩慢前行,遇到了一條很寬的裂縫,它實在爬不過去。螞蟻于是慢慢地把那根稻草橫在裂縫上,輕松地越過了這條“鴻溝”,然后它又把稻草慢慢拖離裂縫,繼續馱著稻草趕路。
一位生物學家看到了這一情景,感慨地說:“我以為那稻草是不小的負擔,會妨礙螞蟻前進,實際上那也是讓螞蟻跨過“鴻溝”的橋梁呀!”
上面一段話引發你哪些聯想或感觸?在全面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題說明
這道作文試題沿用了2007年全國高考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所給材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第二部分則是從一個生物學家的角度對第一部分內容做出的議論評價。這種有敘有議的材料形式,在第二部分中給出了題目寓意,降低了考生的審題難度,事實上將審題難度較大的供材料作文變成了一個有關“負擔與橋梁”的話題作文。
所給材料雖然是一則寓言,但是又不脫離現實生活。試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困難和負擔,正確對待壓力,倡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審題中應該注意,這則材料包含以下元素:

“螞蟻的負擔在遇到鴻溝時變成了橋梁”,這是審題的關鍵。
例文賞評
有關傳統文化的聯想與比喻
樂嘉驊
八十年代,女作家張抗抗曾寫道:倘若將那一江泥沙卸下,那江水會流得多么歡暢。
她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西方學術文化大舉登陸中國的時代。當中國人從長時期的思想桎梏中走出時,“傳統文化”,仿佛已是沉重的負擔;它只會在中國愈演愈烈的思想革命中成為一個無力承擔的包袱。一時間,我們仿佛輕裝上陣;一時間,中國的前程仿佛已是一片坦途。
然而,當理想的光彩在夏日的光芒中隱去,當潮水的激情在一瞬間戛然而止,我們才發現,橫亙在中華民族改革復興之路上的障礙,竟是一道如此寬廣的鴻溝。當柏拉圖、羅素、尼采的光澤暗淡,曾經遺棄“負擔”的我們,如此脆弱。在金錢的誘惑驅使下,一個僅僅接受西方文化幾十年的民族毫無知覺地迷失,在信仰危機的鴻溝中愈陷愈深,無力掙扎。
事實證明,我們曾經深為詬病的傳統文化,才是橫越這一鴻溝的唯一“橋梁”。可是,我們中又有幾個人能理解“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奮力拼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恬淡自足,“生無補于當時,死無愧于后世”的光明磊落?我們中又有誰懷有感慨天下興亡的匹夫情懷?我們失去了前行的手杖,只能在蹣跚中愈發感到彼岸的遙遠。
當易中天教授以平實的語言將歷史講給我們聽時,一時間,數動鈔票的聲音少了,翻動書頁的聲音多了;當我們重新在歷史的徜徉中尋找傳統文化的身影,在書頁中傾聽先祖們智慧的語言,當下的市井浮躁,金錢誘惑竟能被掩蓋得悄無聲息。當于丹教授為我們講述《論語》時,我們才忽然發現,人生的大智慧竟早在兩千年前就已誕生;當恬淡功利而又追求進取的傳統文化又一次感染著新生的我們時,我們第一次發現,鴻溝并非不可跨越。我們早已接受了先人的遺贈,卻僅僅將它看作“負擔”而刻意忽略。直到現在才重新抬起。
誠然,“傳統文化”太大了,大到我們需要一生去徜徉;“傳統文化”太厚重了,厚重到我們也許窮盡一生也不得盡解。但是,在“傳統文化”的光芒下,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沉重而又堅定,我們憑借它可以跨越一切鴻溝。我們承載著它,也就承載了移動的“橋梁”,那橋,連接我們與彼岸。
李克評點
應試作文一般應該從小處著手,我們不提倡同學們落筆于“五千年傳統文化”。
“當今世界”等論題,畢竟八百字的篇幅對這些大題材來說太短小了,而且構思時間又極為有限。事實證明考場上這類作文大多空洞無物,流于口號,分數一般都不高。但是樂嘉驊同學的這篇作文卻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選材大,但卻并不空洞。仔細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有一下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
第一,扣題嚴格。
我們通常要求審題全面準確,那么什么是全面呢?試題材料中的各元素沒有遺漏,在作文都有對應,就是全面。顯然文章中的“我們”對應了螞蟻;“傳統文化”對應了稻草,我們曾經以為它是“負擔”,而在遇到“信仰危機的鴻溝”時,它成了“連接我們與彼岸”的橋梁。準確的扣題是應試作文獲得高分的前提,而對材料中各元素的準確把握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能夠準確扣題的好方法。
第二,材料具體。
題材較大的文章之所以容易內容空洞,原因往往在于材料不具體。很多考生一說到中國歷史,就習慣性地搬出歷史書上的語言,把抽象的、注重結論的歷史教科書語言,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當作語文課的作文語言,忽視了語言的形象性,嚴重影響了文章的說服力。舉易中天和于丹的事例,以當下社會的生動例證,說明傳統文化的作用,沒有絲毫教科書語言的痕跡。我們從中看到的是樂嘉驊同學對相關問題比較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對教科書的照本宣科。
第三,語言生動。
這篇作文起筆于張抗抗的一句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話:“倘若將那一江泥沙卸下,那江水會流得多么歡暢。”內容上扣題準確,同時又奠定了全文富有詩意的議論風格,開篇語言就很精彩。“當理想的光彩在夏日的光芒中隱去,當潮水的激情在一瞬間戛然而止,我們才發現,橫亙在中華民族改革復興之路上的障礙,竟是一道如此寬廣的鴻溝。”這是全文議論中關鍵的一句話,將考試題中的元素“鴻溝”以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化成自己的文章語言,不露痕跡地點題。第五段是很值得同學們借鑒的一段文字,舉例證而不講故事,緊緊圍繞作文題所給材料展開糅合了議論的敘述語言,而且諸如“一時間,數動鈔票的聲音少了,翻動書頁的聲音多了”這樣的形象化的議論性語言隨處即是。
從以上各點來看,在高考考場上,這是一篇可以奪得高分的佳作。
思旅員
向宇希
在大連旅游的時候,有人提議去旅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那不過是個地名,既然是來觀光的,就不假思索和大家一起去了。
到了旅順才知道,這,不是個觀光的地方。
不同于其他旅游景點,這里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廟宇古剎。這里芳草茵茵,隱藏在草叢中的,盡是些殘垣斷壁。腳下一硌,低頭一看,竟是彈殼。
導游告訴我們,這些彈殼,是日軍留下的,你們腳下,長眠著在中日戰爭中失去生命的無數中國人。當年日軍來到這里大規模屠殺,死人疊死人,彈殼鋪滿一層又一層,地上的血將綠草染成了紅色,也映紅了天。如果你們再早些來,還能看到,遍地殘端的骸骨,他們一半已埋入土地,一半露在外面,直指天際,讓人感覺就像含冤死去的人們從地下伸出的一雙雙手。
地火在燃燒著,燃燒在殘垣斷壁的彈孔中,燃燒在遍地灑落的彈殼中,燃燒在露出土地直指天際的白骨中,燃燒在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心中。
我現在明白,旅順,不僅僅是一個地名。
就像七三一部隊不只是一個部隊的名字,東條英機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
它們合起來,就叫“國恨”。
我們肩負著這樣的國恨,已經很多年了。
這樣的國恨,讓我們無法釋懷。我們無法忘懷那些含冤死去或壯烈犧牲的祖輩,那些被哄搶的珍貴國寶,那些遵照不平等條約而送出的恥辱的白銀。
每當提到這些“國恨”,每個中國人的心立刻布滿陰霾,仿佛一塊巨大的“恥辱石”壓在我們的肩上。
然而中國人是不會被打倒的,是不會被壓趴下的,我們越是恨,就越要崛起。
肩負著國恨,我們更加明白強大的重要,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中國核武器研究成功,中國加入WTO,中國載人飛船試航成功……中國,中國……
如今的我們,已將國恨轉化為動力。
我們中國人已經不再是東亞病夫,那頭沉睡的雄獅已經蘇醒。不得不說,因為國恨,我們變得更強大,我們沒有因為“國恨”而怨天尤人,我們所做的,是將“國恨”化為心中的火焰,讓中國跨過落后,跨過貧窮,邁向偉大。
再次撫摸著旅順冰冷殘壁上的彈孔,我的心中,有一股火,正在燃燒……
李克評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古人理想中治學的生活狀態。我們很多同學也有外出旅游的經歷,高考作文中卻很少見到像向宇希同學這樣抒發旅游感觸的的作文。究其原因,或許我們只是為玩、為放松而在山水之間“到此一游”,或許我們把學習和作文局限在了象牙塔中,不知道生活其實是一切寫作的源泉。真正的行者也一定是一個思想者。
這篇作文行文非常自然,從“有人提議去旅順”落筆,寫自己“就不假思索和大家一起去了”,然后感觸逐漸加深。“低頭一看,竟是彈殼”,一個“竟”字,形象寫出了作者內心所受的深深觸動,此前無所謂的心理狀態一掃而空,欲揚先抑的手法讓文章跌宕有致。眼前所見到的累累白骨和耳邊所聽到的導游話語,自然讓作者心潮起伏,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所見所聞讓“國恨”這兩個字在作者心頭縈繞不去。“每當提到這些“國恨”,每個中國人的心立刻布滿陰霾,仿佛一塊巨大的“恥辱石”壓在我們的肩上。”這句話明確照應作文題所給材料中的“負擔”,然后,作者寫到:“然而我們中國人是打不倒的,是不會被壓趴下的,我們越是恨,就越要崛起。”這句話在文章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后半部分將“國恨轉化為動力”,轉化為“橋梁”。一句“我們所做的,是將‘國恨’化為心中的火焰,讓中國跨過落后,跨過貧窮,邁向偉大”明確點題。
好的高考作文無一不是緊扣所給材料的,但是又不被所給材料緊緊束縛。在準確把握材料思想核心的前提下,大膽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演繹所給材料的思想核心。這樣的作文,內容必然是具體生動的,也必然是富有個性的,從而也最能打動閱卷老師。
愛國主義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也是學生作文永恒的主題,在日益關注個性、關注內心感受的背景下,同學們的眼界應該更開闊一點,思考也應該更深刻一些。昔日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今我們不應該只關注自己內心的一點漣漪,而應該像向宇希同學這樣思考民族歷史,關注國家未來。這才是我們青少年應有的情懷和品格。
且哀且歌
喬冠楠
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首哀歌,他們在荒原和森林中有不能承受的哀,束縛著他們的手腳,也有深沉的歌,帶領他們跨越鴻溝。
利物浦的汽笛劃破沉寂港灣的湛藍天空;曼徹斯特的織機聲像是一首節奏明快的樂曲;倫敦的工廠發出刺耳的機器轟鳴,所有的聲音都奮力拉開一個嶄新時代的大幕。斯拉夫的巨人啊,你卻只是發出一聲沉重無比的嘆息,沉重得無法使這塊幕布拉開哪怕一絲一毫。
你的肩上是那么沉重哀傷的農奴制度,是那么多貧病者無盡的呻吟,是冰封的大地,是凍結的土壤,你的悲哀,讓你怎能行走?
我看到農奴拽住主人的衣襟,苦苦哀求他不要施刑;我看到麻風病人的破屋,他們被流放在貝加爾湖畔;我看到這樣一個國家,因為他腐朽的制度,而背上了一個沉重的行囊,踽踽獨行在西伯利亞,身后的厚厚積雪上有一連串深深的腳印。
這樣的破敗與憂愁,俄羅斯,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卻無法以昂首的姿態行走。
也許,這樣一個國家,無法在經濟上以傲人的氣勢出現在世界面前;也許,這樣的哀愁,使你不能拿起鋤頭,不能開采煤礦。
那么,且唱一支歌,唱一只比誰都動聽的歌,創一個鶴立雞群,超凡脫俗的境界。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隨著機器轟鳴的躁動輪番粉墨登場。你只有一段段沉重的悲哀,那么,俄羅斯,請你暫且放下它們,正視它們,讓他們指引你跨越藝術的鴻溝。
雪萊是那么平靜地在路邊吟誦,凡爾納又在機器的轟鳴中創造了環游世界的氣球和潛艇,甚至狄更斯無數次地帶我們穿梭于倫敦的煙霧。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他們的眼光是自己的世界,人類還未洞穿生命,這溝,待人翻越。是誰撿起一根稻草,走向彼岸?
托爾斯泰僅憑《復活》就在腐朽的貴族制度中拾起失落的人性,在生死之間洞穿心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窮困者破敗的房屋前看清了誰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洞穿貧富與良知以及資本積累時期的血淚;高爾基用《母親》闡釋了女性的堅強和社會的浪潮,找到了躁動與平靜的制衡。
他們的一切在他們的世界中俯拾即是。那是窮人的歌;是莫斯科街角的白癡的歌;是醉漢的歌;是農奴嘆息的歌;是無產者堅強的歌;是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的行進之歌。
這一切,都曾是他們心頭重壓的石頭,是前進的枷鎖,而今,又給予他們超凡的靈感。
是的,時代的行進之路上他們因落后的制度使得歷史是那么遲緩;可是,當人類的精神需要一種洞穿時也只有他們才能跨越并歌唱。
于是,托爾斯泰的燈,也總為里爾克、莎樂美這些西歐的學生可望而不可及地明亮著。
李克評點
在閱卷中,這篇《且哀且歌》吸引了所有的閱卷老師。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在考試作文題目的重重限制之下,竟然出現了這樣一篇大氣靈動,文采飛揚的作品,著實讓人欣喜。
文章表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積淀和歷史知識的積累。對西歐工業革命的了解,對俄羅斯農奴制度的了解,對十九世紀西歐文學的了解,對俄羅斯文學的了解畢現紙上。甚至我們已經不能稱之為了解,而應該稱之為深刻的理解。簡單的知識性了解如何能寫出這樣詩一般的文字?只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深摯熱愛才能把心底的情愫凝聚成筆端的詩意文字。而在這詩一般的文字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出作者對俄羅斯民族個性的準確把握。
文章語言形象生動,充滿詩意。第二段寫西歐工業革命的一段文字,沒有套用歷史教科書抽象的結論性語言,而是運用文學語言,形象地展示了幾個工業基地的生產畫面,突出其引領世界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下面文字寫俄羅斯的社會的文字形成鮮明對照。“我看到農奴拽住主人的衣襟,苦苦哀求他不要施刑;我看到麻風病人的破屋,他們被流放在貝加爾湖畔;我看到這樣一個國家,因為他腐朽的制度,背上了一個沉重的行囊,踽踽獨行在西伯利亞,身后的厚厚積雪上有一連串深深的腳印。”這是一種在高考作文中提倡的語言風格,作者以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將俄羅斯的落后和貧窮變成一幅一幅的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以排比的整句形式使文章語言有波瀾,有氣勢,讀來朗朗上口。
文章看似縱橫萬里,包蘊百年,材料琳瑯滿目,卻嚴格遵從了“形散神不散”的原則。開頭一段“不能承受的哀”緊緊扣住作文題目中的“負擔”;“深沉的歌,帶他們跨越鴻溝”又緊緊扣住了“橋梁”的本質含義。落筆準確,文章之“神”交代得清楚明白。其后的文字都緊緊圍繞著“神”展開,不蔓不枝,中心突出明確。
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在高考作文中定會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