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受挫
秦昭襄王連年東征,并非一帆風順。北路東征伐趙,就沒有南路和中路打得順利。趙國軍隊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新型軍隊,戰斗力很強。秦、趙兩國互相攻伐長達十三年,其中經歷了三次重大戰役:閼與之戰(前270年)、長平之戰(前260年)、邯鄲之戰(前258年—前257年),秦國一勝二負,秦昭襄王晚年遭受了很大挫折。
閼與之戰。
秦軍先在黃河南岸的宜陽、大梁等地對韓、魏打了一系列勝仗,然后從孟津渡口北渡黃河,登上太行山南端的上黨地區,準備進攻趙國邯鄲,先攻閼與(今河北武安西)。太行山東麓的閼與險關,是趙都邯鄲的西部門戶,軍事意義重大。趙惠文王得到秦軍進攻閼與的消息,急召諸將商議。問:“閼與可救否?”廉頗和樂乘都說:“道遠路險,難救。”又問趙奢,趙奢答:“道遠險狹,譬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命趙奢率兵救之。趙奢率軍出邯鄲西進三十里,下令停止前進,就地筑壘防守。趙奢的作戰計劃是,鑒于秦軍新到,銳氣正旺,需待其松懈而擊之。秦軍急攻閼與不下,派少量兵員至武安西門鼓噪挑戰,“武安屋瓦震動”。趙奢率軍在邯鄲以西三十里處筑壘固守二十八天,士卒不出營壘半步。秦軍派間諜前往趙營偵探,趙奢下令好食招待,客氣送歸。秦軍間諜剛走,趙奢突然下令拔營前進,“卷甲而趨”,到達距閼與關五十里處停下,搶修工事。這時趙軍中有一位名叫許歷的軍士,向趙奢建議:先占北山者勝!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第一次見到有關搶占制高點的記載。趙奢果斷采納,速令趙軍萬人搶占北山。秦軍至,欲爭上山而不得。趙軍居高臨下,猛射秦軍,秦軍大敗而退。第二年,秦軍又派胡陽再次偷襲閼與,仍然沒有得手。
秦軍未能打勝閼與之戰的根本原因,是秦國內部出了亂子。攻趙之前,魏國人范睢入秦,帶來了一股禍水。秦昭襄王事前聽到不少范睢很有本事的傳聞,他接見范睢時竟向他“跽而請教”。范睢吹捧了秦昭襄王一通,以討得主子歡心。隨著范睢和秦昭襄王接觸日益頻繁,他就使出陰謀:擠走魏冉,取而代之。他對秦昭襄王說,我在魏國的時候,只聽說秦國有宜太后、穰侯魏冉、華陽君(宜太后的另一位弟弟),高陵君、涇陽君,聽不到大王您的名字。最后又加了一句:“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后,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這使秦昭襄王內心受到極大震動,促使他痛下決心,廢除母親宜太后封號,罷免舅舅魏冉相位。將魏冉、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四貴”逐出咸陽,去各自封邑。秦昭襄王任命范睢為相國,封為應侯。第二年(前265年),宜太后郁郁而死。魏冉后來死在陶邑。
范睢擠走魏冉后,自己當上了秦相,就改變魏冉確定的戰略方針。他對秦昭襄王說,魏冉最近主持的幾次戰役,都是超越韓、魏之地,去攻擊趙國的閼與、齊國的剛壽,因此導致戰役失利。范睢建議必須奉行“遠交近攻”之策,首先征服中原腹地的韓、魏,然后再圖趙、齊。不可否認,范睢的這一作戰思路,比魏冉的后期作戰思想高明。
秦昭襄王采納范睢“遠交近攻”之策,先從河內地區(即黃河北岸、太行山南麓這片濱河地域)開始,與韓、魏兩國一城一地爭奪,積小勝為大勝。五年下來,秦國全部控制了河內地區,韓國通往太行山上黨地區的道路已被切斷,上黨地區成了韓國孤懸在外的一塊“飛地”。公元前262年,感到孤立無援的韓國上黨郡守馮亭主動投降了趙國。這樣,戰場形勢就起了變化。秦國雖然已經全部占有了河內地區,但趙國占據太行山頂的上黨地區后,趙國居高臨下,占有優勢。秦國為了盡快改變這一被動局面,派秦將王龁偷襲上黨,一舉成功。但上黨軍民紛紛逃向趙軍一邊,趙孝成王派遣老將廉頗率軍前去爭奪上黨。廉頗率軍到達時,上黨城(今山西晉城)已經失守,他只能將部隊憑險布防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一帶扼守。趙孝成王遣使者向秦國求和,未成。秦國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要同趙國決一死戰。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爆發于公元前260年,這是決定秦、趙兩國最終命運的一場生死大決戰。趙國傾盡全力,要想打勝長平之戰。廉頗率領趙國大軍三十萬開赴長平前線,上黨戰區有趙國軍民十五萬,總兵力達到四十五萬人。秦軍出動多少兵力,史無記載。但根據秦昭襄王親赴河內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指長平”,以及秦軍多年內再無力組織起大規模戰役等情況來分析,秦軍出動的總兵力肯定超過趙軍。秦、趙兩軍從四月對峙到八月,廉頗老謀深算,森嚴壁壘,堅守不出。秦軍經常小規模襲擾趙軍,小有斬獲,難有大勝。趙孝成王幾次申斥廉頗“怯不出戰”,廉頗不為所動。他打了一輩子仗,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出擊,什么時候該死守嗎?廉頗憑自己一輩子的作戰經驗,認準一條:只要我廉頗能守住,秦軍長期暴卒在外,就熬不過趙軍。
范睢派人攜帶千金去趙國使反間計,放風說,秦國就怕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接替廉頗指揮,廉頗畢竟老了,正在與秦國討價還價,準備投降。趙孝成王聽到這些傳言,準備馬上撤換廉頗,以趙括為將。當時有兩個人竭力反對起用趙括。第一個是藺相如,他對趙孝成王說:“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以其名使括將,若膠柱鼓瑟耳。”第二個是趙括母親。趙括從小跟他父親學兵法,自以為全都學到了手,天下無敵。父子倆經常爭論用兵之道,趙奢常常被兒子辯得答不上話來。但趙奢硬說兒子不行,不會用兵,不能打仗。趙括母親埋怨丈夫道,你都講不過兒子了,為何還說他不會用兵,不能打仗?趙奢對夫人說,打仗是要死人的,來不得半點花架子。他夸夸其談,把打仗講得那么容易,將來趙國不用他罷了,一旦用他,必敗無疑。這一次,趙括母親聽說趙孝成王要起用兒子為將,緊急上書勸阻,萬不可用趙括為將。趙孝成王把趙括母親叫去問話,她沒有重復趙奢對兒子的評價,只講了她對父子二人的觀察比較。她說,趙奢為將,受命之日不問家事。平時部屬來家吃飯,他都親自為十幾個人盛飯。趙奢經常來往的朋友有上百人,王室賞賜給他的東西,他都分送給了手下的人。今日小兒趙括為將,昂首擺出一副當官模樣,軍吏們對他不敢仰視。王室賞賜給他的錢財,他全都藏在家里,天天都在考慮購買哪處田宅房產。大王以為子如其父,其實子不如父,愿王勿用吾子。這是一位老將軍的夫人,對父子二人長相廝守、細微觀察,向趙孝成王作了一番透心徹骨的分析比較。可是,世界上總是有什么樣的王,就喜歡用什么樣的將。趙孝成王固執己見,廉頗下,趙括上。
秦國方面很快得到消息,趙國已經更換趙括為將。秦昭襄王秘密任命白起擔任長平之戰總指揮,王龁為裨將,對外嚴加保密,以麻痹趙軍。
秦、趙新任主帥差不多同時到達前線。趙軍統帥趙括一到前線,公布了不少規定,撤換了一批軍吏,很快就向秦軍發起攻擊。秦軍統帥白起“佯敗而走”,派出兩支奇兵,一支截斷趙軍退回營壘的后路,另一支截斷趙軍后方糧道,把出擊的趙軍分割成兩股,前后不能相救,然后“出輕兵擊之”。白起指揮作戰,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出擊的趙軍被分割包圍后,只得就地筑壘固守,等待救援。
秦昭襄王的戰場嗅覺異常敏銳,他得到戰報說趙軍的糧道已被截斷。他心想,一線拼殺自有前線統帥白起在指揮,用不著自己操心,唯獨截斷趙軍糧道和阻截趙軍援兵這兩件事,他要親自去加一把勁。秦昭襄王親赴河內,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指長平,遮絕趙救兵糧食”。趙國向齊國緊急求救借糧,齊國不借。趙國搬出周天子向齊國說情,齊國還是不借。挨至陰歷九月,前線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趙軍中出現了戰爭史上最慘的場面,“皆內陰相殺食”,互相殘殺,吃人肉。趙軍反復組織突圍,終不能出。
趙括窮途末路,只得親自帶領突圍。剛出營壘,就被秦軍一箭射殺。趙軍“卒四十萬人皆降”。白起說,長平之戰是打勝了,但上黨的老百姓一時不愿歸順秦國,這么多趙軍俘虜聚集在這里,弄不好會發生變故,都殺了罷。根據白起的命令,秦軍將四十多萬趙軍戰俘全部“坑殺”了,只放回弱小者二百四十人。多達四十多萬的趙軍戰俘如何“坑殺”?我以前曾在《長平之戰》一文中提出過這個疑問,的確是一個歷史謎團。最大的可能,因為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部分人靠“因相殺食”來活命,可以想像,大多數趙軍戰俘已餓得不能走路,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任人“坑殺”。秦軍自己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死者過半”。
長平之戰結束后,白起擬定了乘勝攻克趙都邯鄲的作戰計劃。這時,趙孝成王用虞卿之謀,派蘇秦之弟蘇代攜帶重金去秦國賄賂范睢。蘇代對范睢說,白起的功勞太大啦,他南伐楚國,中攻韓、魏,北勝長平,如果再讓他一舉攻下趙都邯鄲,他將來的功勞無人能比。那末,范相您自己往哪兒擺啊?戰國時期,像范睢這樣一批游說之士,有時也能為君主出些好點子,但他們往往心術不正,目的不純,人格力量和道德水準是不高的。一旦到了涉及他們切身利益的關鍵時刻,往往會使出毒辣心計,暗算陷害忠良。范睢收受了趙國的重賄,便以“秦兵已勞”為由,勸說秦昭襄王同意趙、韓割地講和,實現停戰。可是時隔不久,范睢又建議派秦將王陵發動攻趙之戰。這明明是為了將白起排擠出局,不讓他再獲得攻克趙都邯鄲的更大戰功。從此,白起與范睢產生了尖銳矛盾。
邯鄲之戰。
戰爭中都講究抓住戰機。長平之戰剛取勝時,秦軍銳不可擋,趙軍一時緩不過勁來,當時正是攻克邯鄲的一個良好戰機。但由于趙國使出反間計,秦昭襄王聽信范睢讒言,排擠白起,暫緩攻趙,延誤了戰機。后來范睢命令王陵進攻趙都邯鄲,曠日持久,毫無進展。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掛帥出征,白起認為進攻邯鄲戰機已失。他對秦昭襄王說,長平之戰后,秦軍未能乘勝滅趙,使趙國得以恢復耕種、整頓兵甲、折節尊臣、吊死問孤、賄絡各國。現在趙國上下同心,戮力死戰,這時再去攻趙,未有勝算。同時,長平之戰中秦軍自己也損失大半,也需要恢復。白起建議暫緩攻趙,養精蓄銳,以觀諸侯之變,等待戰機出現時再攻邯鄲。但這時的秦昭襄王已喪失了審時度勢的理智,白起不肯出征,他以王龁替換王陵。王龁到了前線,經過八九個月苦戰,戰局仍然毫無進展。秦昭襄王親自登門,強令白起掛帥出征。白起回答說,并不是王陵和王龁不盡力,當前的戰場形勢,秦軍已無勝勢可言。大王強令我出征,我也無法取勝,硬逼我去打一次敗仗丟人,還不如讓我死!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當場下令削去白起一切官職,降為伍卒,逐出咸陽。白起已經出了咸陽,行至咸陽以西的杜郵,范睢又在秦昭襄王面前挑撥說,剛才白起臨走時有“怏怏不服”之狀。秦昭襄王又派人追上去,交給白起一把短劍,賜死。一位威震天下的名將,就這樣被逼死了。到了第二年正月,王龁仍未攻下邯鄲。
趙國方面,邯鄲保衛戰真正是一曲慷慨悲歌,令人蕩氣回腸。“戰國四君”中有三位在邯鄲保衛戰中共同領兵抗擊秦軍,為保衛邯鄲做出了突出貢獻:趙國的平原君趙勝(趙武靈王之子、趙孝成王之叔、當時任趙相)、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勝的妻弟、魏安厘王異母弟)、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當時為楚相)。
為了抗擊秦軍,平原君趙勝帶頭散家財、捐軍費,將妻妾編入守城隊伍,與城中居民同生共死。他親率毛遂等人趕赴楚國去求救,千言萬語說動了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黃歇率軍北上救趙。他又和侄兒趙孝成王共同出面請求魏國救趙,魏安厘王本來已派晉鄙率領十萬魏軍出動救趙,行至途中,受到秦國恐嚇,他下令晉鄙屯兵于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觀望不前。趙勝再三懇請妻弟、信陵君魏無忌設法催促其兄魏安厘王救趙,魏無忌多次勸說魏安厘王無效。無奈之際,魏無忌采納了大梁一位城門看守侯生的計謀,求助于魏安厘王的寵妾如姬“竊符救趙”。如姬欠小叔子魏無忌一筆人情賬。早年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她請求魏無忌為家父報仇。魏無忌暗訪出殺人兇手后,令家人斬下兇手之頭呈到了嫂子如姬面前。現在魏無忌求她竊取虎符,此事雖有風險,但如姬可以隨時出入魏安厘王寢室,并不太難,她辦到了。魏無忌得到了虎符,又帶上由侯生推薦的一名大力士屠夫朱亥,趕往鄴城晉鄙駐地,亮出虎符,命晉鄙立即下令發兵救趙。晉鄙核對虎符無誤,但心存疑惑,不肯下令。魏無忌對大力士朱亥遞個眼色,朱亥從袖筒里抽出一根四十斤重的鐵錐,將晉鄙一錐擊殺。魏無忌控制了魏軍,宣布命令說:父子一起來從軍的,父親回去;兄弟一起來從軍的,兄長回去;獨子來從軍的,也回去。最后剩下八萬人,經過一番整頓,由他指揮,立即出發,救援趙都邯鄲。
在邯鄲城里,平原君趙勝組織了三千人的敢死隊,沖出城去與秦軍交戰,迫使秦軍后撤三十里。就在這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率領魏、楚兩國援軍同時到達,與平原君趙勝的敢死隊三股力量匯合,共擊秦軍。王龁指揮的秦軍大敗,向西潰退,后衛二萬人被趙、魏、楚聯軍截斷退路后,在秦將鄭安平帶領領下降趙。時間長達三年之久的邯鄲之戰以秦軍大敗而告終。
鄭安平是范睢從魏國帶到秦國去的人,按秦律,鄭安平降敵,范睢連罪,“當收三族”。但秦昭襄王袒護范睢,下令不準談論鄭安平降趙之事。范睢任用的另一位王稽擔任河東守,也暗通他國,罪同叛國。范睢內心越來越不得安寧,稱病不朝,被免去相國。
邯鄲之戰期間,在趙國當人質的秦昭襄王之孫子楚(秦始皇父親),在呂不韋協助下逃出邯鄲,回到秦國。幼年的秦始皇和他母親趙姬卻被扔下了,在趙國東躲西藏,吃了不少苦頭。
還是那句話,有過大作為的君王,往往會把一生中最大的錯誤留到最后才犯。秦昭襄王一生主持東征,打了無數勝仗,最后一意孤行,邯鄲之戰吃了一次大敗仗。這是秦國東征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戰國時期的軍爭大勢。
歷史把“揮劍決浮云,東向掃六合”的任務留給了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