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抱著吉他的鮑勃·迪倫,輕唱著這首《Blowing in the wind》,用聲音詮釋著成長路上的付出和收獲。成長意味著得到,也意味著我們要無可奈何地體驗著生命中不得不放棄的美好。
《獅子王》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一個殘而且酷的成長。美國人熱衷于拍攝父子題材的電影,動畫影片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題材。《獅子王》的靈感來源于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劇本《哈姆雷特》。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獅子王》里的“哈姆雷特”經(jīng)歷了失去父親的痛苦,畏縮地度過一段難捱的日子,但辛巴最終沒有像懦弱的丹麥王子那樣,在延宕和猶豫中孤獨寂寞地苦苦思索人生是否要在“to be or not to be”中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它選擇了行動,選擇了挑戰(zhàn)叔父刀疤的權(quán)勢。在沉寂和短暫的萎靡之后,辛巴煥發(fā)出一頭雄獅的力量,用與生俱來的王者風范成就了自己艱難而輝煌的成長歷程。這時,只有在成長路上經(jīng)過歷練后,辛巴才可以驕傲地對逝去的父親穆法沙說:“我,現(xiàn)在和您一樣,是百獸之王!”
當太陽從水平線上升起時,非洲大草原蘇醒了,萬獸群集,榮耀歡呼。辛巴成為了真正的獅子王。這當中,它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它卻從失去中得到了更多。細想來,每個人的成長不都是先以失去為代價么?人生就是在不斷地舍與得之間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