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發作為越國的使者,按照越國的國俗——剪發文身去拜見梁王時,卻遭遇到了尷尬:如果戴上帽子,便以禮接見,否則便請你吃閉門羹。在這非此即彼的選擇面前,諸發既沒有借帽以戴,俯首就范,也沒有轉身就走,一氣了之。因為在諸發想來,在沒有向對方作出說明時便這樣做,是有辱于他作為使者的身份與使命的,他可以而且應該走出第三條路來。
于是,他首先說明剪發文身是越國根據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的,具有使封地完整、使百姓安居樂業的作用的國俗,從而既表明毫無侮辱對方之意,又強調不可輕易改變之志。
接著,他以商量的語氣請對方考慮這一件雖然今天不碰到、但今后必然會碰到的事以怎樣處理為好——假如梁國的使者到越國,越國的國君同樣提出“客必剪發文身,然后見之”的同等要求,你們意下怎樣呢?
諸發不卑不亢地提出這個設想,是希望對方在了解剪發文身的原因和意義以后,作出一個修正的打算,如果修正的意圖不堅定,就用這個設想來促成。應該說,這個設想即使付諸實踐,也只不過體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對等交往,何況現在提出的時候,只是希望對方收回成命、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罷了。所以是十分得體的。
當然,諸發認為,要把這種啟發式進行到底,還須作出讓步。于是,最后,他索性讓對方來決定我今天所應該采取的態度:你們如果到時候心安理得地剪發文身,我今天當借帽以見;你們如果估計到時候會心不安、理不得,我也不會改變國俗。——這時梁王因時制宜地出來接見諸發,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挽回面子;另一方面更是為諸發的義正詞和地維護國俗(代表了國格)的人格魅力所打動。
就這樣,雙方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認識上取得了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