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9月1日,一名可愛的小女孩跨進了合肥42中的大門,身后送她上學的家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女孩名叫張欣兒,是該中學的初一新生,送她上學是她的爸爸張強——合肥警備區的一名干部。
“真沒有想到,小孩能如愿以償地到理想的學校上學!”張強充滿感激地說。就在不久前,他還在為女兒的入學問題煞費腦筋。
張欣兒原系合肥師范附小的學生,小學畢業后面臨著升入初中就讀的問題。但是,因張強本人家住在合肥警備區機關宿舍,且在合肥未購置任何商品住房。按照有關部門要求,由于無法提供有關房產證、水電費等憑證(水電費為警備區內部憑證),就學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可急壞了張強一家子。
情況反映到廬陽區人武部后,部領導和職能科對此特別重視,區委常委、人武部部長王輝同志親自出面與區教育部門協調。考慮到部隊的特殊情況,區教育局給予了充分的照顧和配合,終于解決了張強一家的后顧之憂。
張欣兒的入學經歷只是廬陽區人武部近年來工作的一個縮影。數字表明,近幾年來,為了充分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切實解決好部隊干部的后顧之憂,該部依據相關政策,并積極協調區教育局、雙擁辦先后安排了460余名部隊干部子女,上廬陽區條件最好的中小學讀書,此舉得到了駐軍部隊的高度贊揚。
二
“合肥是全省的省會,廬陽區又是地處合肥市的中心地帶,廬陽區的部隊干部子女就學工作搞好了,不但解決了部隊干部的后顧之憂的問題,對于全市乃至全省都是有一定示范意義的。”
在解釋廬陽為什么會下大力氣解決部隊干部子女的就學難問題時,區人武部政委彭建軍同志這樣說到。
為了重視和加強軍人子女入學工作,人武部積極與教育、民政、人事等有關方面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強化監督和檢查。確保部隊干部子女入學問題落實到實處,并把此項工作開展情況,作為檢查“雙擁”工作重要條件,同時也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武部黨委一班人更是把現役干部子女入學問題擺上了黨委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來抓。并根據部隊子女就學需求,結合區里實際,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隨軍干部家屬子女就學的實施意見》,切實解決好部隊干部子女的就學問題。
對部隊干部子女就學存在問題的,部黨委一班人從來不怕困難、不怕麻煩,該協調的協調,該親自上門的親自上門,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辦好為止。
這一點南門小學校長蘇小寧感受頗深:“過去一看到人武部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回避,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了解到他們是為部隊建設動真情、辦實事,為現役軍人分憂解難,心里十分佩服,這幾年來,我主動配和他們做好工作,先后在我校安置部隊子女200余人。”
多年來實際工作,廬陽區人武部已經逐步形成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他們對解決部隊干部子女就學問題的方法的認識進行了歸納和升華,并將其總結為“四個納入”,即:納入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納入社會就業就學的軌道,納入當地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工程,納入雙擁模范單位的評比。
三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各方最大限度地克服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但部隊干部子女就學問題,還是與教育系統的相關政策存在著一些矛盾。主要表現在:一是戶口不在本地的干部子女就學問題,一名干部調到一個地方工作,即使符合隨軍條件,家屬戶口一般也不會遷入愛人工作地,這就造成地方學校拒收的一個理由,要上就是高價生,但大部分干部不愿意或拿不出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借讀費;二是干部子女就學條件和標準和學校有差距,干部子女大多想到一個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就學,但子女又不在就讀學校的學區范圍內,還有的由于各種原因,提供不出相關的資料。
針對這些情況,部黨委明確提出:好事一定辦實,實事一定辦好!凡涉及軍人子女就學,政策上只做“加法”不做“減法”。部黨委積極解決干部子女自身條件與有關政策不適應的矛盾。人武部積極主動做工作,依據有關政策,協調區相關部門,盡量使部隊干部子女能上自己理想的學校,對于戶口不在本地需要繳納高昂借讀費的情況,做好協調工作,建議區相關部門考慮到部隊干部家庭的實際困難,適當減少或免去一部分費用。
思路關系成敗,心態決定狀態。在廬陽區人武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下,軍地合力解難題,迎難而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他們還注重協調教育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線作戰部隊現役干部子女入學擇優定點就讀、小升初加分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從而徹底解決了軍人的后顧之憂。
460余名的部隊干部子女得以順利就學的背后,凝聚了廬陽區人武部的辛勤和汗水,同時也融洽了軍政、軍民關系,魚水情誼也變得更加地深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