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的不是銀行,而是商業可持續的企業融資制度。從長遠看,如果沒有制度變革和主流銀行的介入,微小企業貸款的覆蓋面就不會有實質性突破
十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在中國成為常熱的話題。這一輪宏觀經濟周期以來,更是得到空前關注。伴隨各種中小企業困境的報道,各種議論和政策不斷出籠,其中當然不乏真知灼見。但是,有些“口惠而實不至”,有些則南轅北轍。要對正確與錯誤交織在一起的問題梳理一番,實屬不易。
——中小企業需區別對待。
籠統地看待中小企業是危險的。在所有國家,99%以上的企業被劃為中小企業。處在“金字塔”中上部的企業,既可在資本市場籌資,也可從銀行貸款;在正常情況下,他們的麻煩不在于融資,而是管理多余的流動性。中間地帶的中小企業,有資信者本來就是銀行追逐的客戶,也有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真正受到融資約束的是數以千萬計處在金字塔底部的微型和小型企業,尤其是那些歷史短、規模小的個體工商戶和雇工不到百人、資產與年銷售額不過千萬元的小企業。不能否認,較大規模的中小企業也有融資需求,但是,他們能夠提供較為完整的財務報表和可靠的擔保條件,因而被銀行視作可以與之打交道的客戶群。
微小企業就不同了。它們無論經營狀況如何,一般沒有正規的財務報表,不足以成為銀行貸款分析的依據;也不能滿足銀行要求的傳統的擔保條件,例如不動產抵押物。但所有這些并不能說明微小企業貸款無利可圖。中國和外國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發放微小企業貸款的回報率甚至超過大額貸款。這也不表明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注定風險大。事實上,由于微小企業數目多,行業分布廣,銀行的微小企業信貸組合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小于大企業的信貸組合。
目前,國際上大多數關于企業融資的文獻,仍然約定俗成地把中小企業當作一個整體。學術研究高度抽象,沒有大礙,但如果用來指導實踐,則注定產生混亂。有些政府部門(例如美國的小企業局)和銀行(例如歐洲的Procredit Bank)已經認識到對企業細分并區別對待的必要。歐盟和世界銀行也制定了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的劃分標準。
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也有突破,銀監會提出了專門針對小企業貸款的指引,主張銀行向小企業貸款必須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銀監會總結的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的“六項機制”,基本概括了國際上微小貸款的最佳實踐經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大多數政府部門仍然籠統地把中小企業作為扶持對象。
——中小企業貸款要“去政治化”。
不加區別地號召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是中小企業就理所當然地有資格得到貸款。前一段時間流傳的“六萬家中小企業倒閉”的說法,以及“拯救中小企業就是拯救國家”之類的口號,給微小企業融資賦予了過多政治含義,也自然給金融業監管者和銀行管理層造成壓力,促使短視政策和不成熟的貸款措施倉促出籠,給信貸帶來風險。將信貸政治化,在微觀層面只能使本來就充滿艱險的事,變得更加艱巨復雜;在宏觀層面則會人為提高信貸的虛假需求,導致金融資源錯配,通脹壓力加劇,后患無窮。
有些中小企業的困難,源自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周期影響,銀行信貸于事無補。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陷入了困境,也不是所有陷入困境的都是由于外部原因。
企業的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邏輯。對于那些經營不善、技術落后、污染環境、浪費能源的企業,銀行本來就不該發放貸款。迫使銀行向那些沒有訂單、沒有現金流、甚至經營失敗的企業發放貸款,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的,不但與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的目標背道而馳,也會將銀行置于危險境地。
——銀行缺乏貸款的動力與能力。
對于銀行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從成千上萬的微小企業里,把那些真正具有還款意愿和能力的申請者挑選出來。中國大多數銀行仍然“不愿意”也“不敢”向微小企業貸款。
“不愿意”,是因為迄今為止過低的存款利率,使中國的商業銀行一直享受著較大的存貸款利差。它們只要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只要貸款不太爛,就能獲得豐厚利潤。即使按照基準利率下浮10%,仍有充足的利潤空間。但是,隨著銀行業競爭程度加劇和利率自由化的推進,向大型公司客戶發放貸款的利差會越來越窄。相比之下,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的利差,完全有可能超過10個百分點。微小企業貸款遲早會成為銀行競爭的重要領域。
“不敢”,是因為中國的大多數銀行不具備處理微小企業軟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并非高不可攀,但是,銀行需要實施經營戰略、信貸流程、激勵機制和風險控制全方位的改造。在征信體系發達的市場,使用信用評分工具,也可以高效、安全地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但是,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商業銀行需要積累若干年,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評分模型。
在缺乏動力和能力的情況下,如果銀行迫于政治和社會輿論壓力,勉強套用大企業貸款分析技術,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是注定要失敗的。屢戰屢敗之后,人們開始尋求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制度變革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目前,各種解決方案不勝枚舉,最為常見的是信用擔保機制。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信用擔保也可以起到增信作用。
例如,2004年以前,貸款利率是受到管制的,擔保安排成了規避利率管制的一種辦法。近年來,各種各樣的信用擔保公司已達300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是各級政府主導的。但是,中國的信用擔保業整體杠桿率僅為2倍到3倍,與國際通常的5倍到10倍相差甚遠。實際情況有可能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又沒有增加信貸供給的總量。無論銀行還是擔保公司,在信用分析上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機構能力并無本質區別。公司治理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管的信用擔保公司如若泛濫,有可能成為金融穩定的隱患。
還有一種流行的建議,是成立更多的小銀行、私人銀行或者社區銀行;理由是大銀行天然地向大企業貸款,小銀行才會向小企業貸款。其實,大銀行完全有可能既向大企業貸款,也向小企業貸款。東歐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大銀行改革以后,沒幾年功夫就實現了戰略轉移,掉頭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小銀行也并不一定向小企業貸款。已經私有的農信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大多數并不熱衷微小貸款,多集中在房地產開發商等大客戶,這已經成為令監管者頭疼的痼疾。對于近來各地開始試點的小額貸款公司,不能指望它們會自動把微小貸款作為市場定位。即使它們把微小企業作為貸款對象,由于其規模、數量和融資能力的限制,在未來的5年到10年內,仍然不會扭轉微小企業融資的根本格局。
至于成立專門中小企業銀行的主張,因為偏離正確軌道甚遠,理所當然地受到質疑和批評。如果私人投資者自愿發起設立專門服務微小企業的銀行,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由政府主導成立一家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難以避免政策目標與商業導向模糊、政企不分、公司治理和激勵機制扭曲的問題,既浪費公共資源,又無法滿足微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中國缺的不是銀行,而是商業可持續的企業融資制度。中國有足夠多的各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果將它們置于適度的競爭和有效的監管之下,督促它們建立良好的治理和健康的激勵機制(包括破產的真實威脅),向它們提供正向的金融政策(包括適當的利差和貸款定價自由),以及足夠的市場基礎設施(例如動產抵押登記查詢體系和有效的征信體系),這些銀行有條件從根本上扭轉中國微小貸款的格局。它們可以選擇批發業務,向正在興起的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批發資金和專業技術;也可以選擇直接從事微小貸款的零售業務。
各種類型、各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和融資工具都是微小企業所需要的。但是,從長遠看,如果沒有制度變革和主流銀行的介入,中國微小貸款的覆蓋面就不會有實質性突破。■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