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故意或者過失導致奶粉中混入三聚氰胺,三鹿集團均難逃刑事責任追究
“腎結石嬰兒”事件的部分真相已經浮出水面,元兇系受害嬰兒所食用奶粉中含有的一種叫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惟有追究相關行為者的法律責任,才能慰償傷者、鑒戒未來。
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此次事件的法律責任已經觸及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而責任主體,除了生產者、銷售者,還包括監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三鹿集團罪責難逃
本次事件,責任方首先是奶粉生產商河北三鹿集團。
由于目前案件調查尚在進行中,真相未完全披露,還不能準確獲知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為何混入三聚氰胺。但無論結果是什么,三鹿集團生產了含有害嬰兒健康的奶粉這一事實是肯定的。需要考量的只是三鹿集團的行為的主觀狀態,即故意還是過失?
如果是故意而為之,即三鹿集團為了提高自己生產的奶粉的氮含量,在奶粉生產中添加三聚氰胺或者添加含三聚氰胺成分的原料,那么,這就觸犯了《刑法》第144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規定。
按照《刑法》的規定,“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罰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對企業“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當然,按照目前三鹿集團自稱,其奶粉中出現三聚氰胺,并不是在生產環節發生,而是“不法奶農向鮮牛奶中摻入了三聚氰胺”。即便這個說法成立,三鹿集團仍不能免責。
其一,作為生產商,三鹿集團有義務對奶粉原料進行檢測,避免有害物質流向社會,且三聚氰胺本身并非難以檢測出的物質。如此,三鹿集團將觸犯《刑法》146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的規定,對于“生產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刑法》明確規定,“后果特別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對企業“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其二,根據目前已知確切信息,三鹿集團最遲也早在今年6月接到了嬰幼兒患腎結石等病狀去醫院治療的信息。三鹿集團承認:“經過多層次、多批次的檢驗,在8月初查出了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物質”。但三鹿集團對外一直不承認奶粉有問題,直到9月11日晚才宣布召回產品,這顯然是刻意隱瞞。
這種行為可以認定為觸犯刑法144條,“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
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目前確知的信息顯示,今年六七月間,已有病患家屬和醫生向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以及衛生部的相關部門反映過情況。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發生食品安全事件,農業、衛生、質檢、商務、工商、藥品等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及時作出反應,采取措施,依照規定發布信息;各監管部門發現違法行為,屬于其他監督管理部門職責的,應當立即書面通知并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立即處理,不得推諉;因不立即處理或者推諉造成后果的,由監察機關或者任免機關對其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的處分。
此外,如果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存在玩忽職守的行為,將觸及《刑法》第397條規定的“玩忽職守罪”,須承擔刑事責任。
受害者可申請民事賠償
中國《民法通則》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產品質量法》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賠償范圍包括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受害者還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而在具體的索賠程序上,此事件中的受害者可以選擇,要么直接到法院起訴三鹿集團,要么告銷售奶粉的商家。由于產品質量責任屬于無過錯責任,不論三鹿集團和致害奶粉的銷售商是否有過錯,均應承擔民事責任。只不過銷售商如果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在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生產商追償。■
本刊實習記者羅潔琪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