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 Page不到一年時間,日本政壇兩現“首相拋棄政權”,其原因可追溯到日本的政黨體制,同時也對日本經濟前景投下不確定因素
日本歷史上首位子承父業的首相福田康夫,終于在不滿一年的執政生涯中找到了“如釋重負”的感覺。
9月1日晚,72歲的自民黨總裁兼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緊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辭去首相職務,他表示:“上周末我已經做出了辭職的最終決定”,“我認為現在是不帶來政治空白的最佳時機,必須在新的領導層下使得政策得以實現。”
有報道指出,今年5月,福田就曾萌生“去意”,終在預定于9月中旬召開的臨時國會前表明“去意已決”。
2005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解散眾議院實施大選后,日本已經連續三次以“每年一個”的頻率更換首相,三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壇又一次出現了一屆“短命政權”。
蕭墻內外
去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自民黨于當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慘敗后,宣布辭職。隨后,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福田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另一候選人麻生太郎。當年9月26日,福田內閣正式成立。
在福田執政的一年中,根據《朝日新聞》的民意調查,內閣支持率從開始執政時的53%下降到宣布辭職時的25%,內閣不支持率也從開始執政時的27%上升到宣布辭職時的55%。
由于執政黨和在野黨在眾參兩院各占多數的“較勁國會”,導致國政停滯。日本央行總裁難產就是一例。而福田欲與在野的民主黨建立聯合政權,也遭到失敗。
不過,福田最終選擇辭職,與執政聯盟內公明黨的角色不無關系。在延長《反恐特別措施法》和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等問題上,福田所在的自民黨與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出現了路線分歧。
一位觀察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日本政府和執政黨一直以來飽受內閣支持率低迷的停滯現狀困擾,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寄望于首相更迭能打破上述局面。公明黨曾要求盡早解散眾議院實施大選,因為大選如期舉行的時間是明年秋;而明年夏天的東京都議員選舉對于公明黨來說極為重要,公明黨不愿在很短的時間內疲于奔命兩項重大選項。雙方矛盾越來越大,福田政權難以為繼。
“福田的辭職,表明公明黨的目的還是達到了。”這位觀察人士表示。
盡管為了維持政府,福田分別在8月初和8月末進行了執政以來最大規模的內閣改組和推出“刺激經濟”政策。但執政黨內對福田領導下的大選前景抱悲觀情緒者越來越多,為了避免執政黨未來敗選的命運,福田選擇了辭職。
制度檢討
隨著去年7月自民黨在參議院換屆選舉中慘敗,以小澤一郎為黨首的最大反對黨民主黨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較勁國會”就此形成。這一“較勁國會”導致不到一年內兩次爆發“首相拋棄政權”的政治地震。究其原由,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自1993年自民黨結束一黨單獨執政的“1955年體制”后,日本政治舞臺已經拉開兩大政黨交替掌舵的歷史序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劉軍紅對《財經》記者表示,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深陷十年衰退,經濟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反映在政黨政治上,日本主要政黨和黨派“朝合夕散”,重組、裂變不定,兩大政黨模式至今尚未最終形成,導致政壇更迭頻繁,首相面孔十年九變,政治生態嚴重惡化。
劉軍紅認為,日本政黨體制的不確定性集中體現在選舉制度上。1996年日本進行的選舉制度改革,實行了“小選區與比例代表并立制”,反映日本的政黨結構依然處于自民黨一黨獨大、其他政黨競相追趕、政黨勢力尚在變動的混亂格局中。盡管2007年7月民主黨取得參議院換屆選舉的階段性勝利,贏得參議院議席總數上的優勢,但其總體實力仍存在不確定性,無法確保在眾參兩院同時獲得優勢議席。
劉軍紅認為,在此背景下,日本固有的官僚機構權力復活,反過來對政黨政治又構成了強烈的牽制。包括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在內的眾多小黨,則日益演變為政治天平上的移動砝碼,其政治傾向更趨功利主義,進而導致執政聯盟內部矛盾暴露乃至激化。“無論是安倍,還是福田,都深深受制于這種政治亂局的困擾,執政能力受到嚴重制約,難保支持率不下滑,”劉軍紅說。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部教授山口二郎也對《財經》記者表示,今后不能排除政黨重組的可能性。
劉軍紅認為,小泉政權提出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歷經安倍政權的“新保守主義”蛻變,再經福田政權的“溫水效應”,似乎變成了日本政治的“孽債”。“修補小泉改革的負面影響”成為最熱門的話題,縮小差距、解決養老金問題成為各黨爭扛的大旗。在扭曲的政治生態下,選舉成為關乎各政黨政治生命的前提,無論是自民黨還是民主黨,都不敢無視選票,大行改革;相反,假借“修復改革”旗號,競相許愿,實行深度保護,大行改革逆流,必將使自民黨的政治治理模式再度延長,成為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阻礙。
“前進”抑或“倒退”
隨著福田宣布辭職,9月10日,自民黨發布總裁選舉公告,共有五位候選人前政調會長石原伸晃、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干事長麻生太郎、前防衛大臣石破茂、經濟財政擔當大臣與謝野馨參加競選;9月22日,新總裁也即日本新首相即將出爐。一般認為,新首相將馬上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以便借新當選的人氣爭取在大選中勝出。
日本野村證券金融經濟研究所經濟調查部部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木內登英表示,日本經濟已經走向衰退,在如此嚴峻的局勢下,此次的政治混亂會導致經濟活動更加萎縮。“福田的辭職,會使金融市場再次認識到日本國內政治局勢的混亂,”木內如是說。
政治形勢和經濟對策會導致敏感的海外投資者加速“做空日本”,帶來日元、股票、債券的“三方下跌”。特別是日本經濟對個人消費依賴度高,如果股價繼續低迷的話,個人消費將難以復蘇,這將對日本經濟帶來深刻影響。
前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民關心的是,自民黨是繼承和發展“小泉改革路線”,還是否定和倒退“小泉改革路線”。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副教授本田雅俊在評論中指出,回顧過去一年,福田的重大戰略應該是與民主黨建立聯合政權。與民主黨代表小澤的協議破裂,這或許就意味著“福田戰略”的瓦解。自民黨干事長麻生太郎出任下屆首相的可能性較大,但麻生最近的許多發言讓人覺得他似乎是在主張修改“小泉路線”。福田一直在暗中漸漸“修改”小泉路線。是否修改“小泉路線”的問題今后可能會明朗化。

對下一步的局勢,木內登英分析說,金融市場會緊密關注自民黨總裁選舉。如果麻生當選,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國民對安定政治局勢的期待。但曾被認為是改革派的麻生,就任自民黨干事長后,開始主張擴大財政支出。由此,麻生政權在公明黨的影響下,也會使“改革路線”和“重建財政路線”愈發倒退,這會給日本經濟帶來惡劣影響,公明黨的強大影響可能使財政環境繼續惡化。
中日關系新考驗
福田的辭職,也為已經步入良好階段的中日關系帶來了不確定因素。福田宣布辭職后的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對福田為中日關系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4月“融冰之旅”的回訪,福田康夫于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此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于2008年5月對日本進行了國事訪問,這也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十年首次訪日。胡錦濤和福田共同簽署了《中日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就兩國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達成共識。
7月,胡錦濤出席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的八國峰會期間,再次與福田舉行會談;8月8日,福田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并與胡錦濤舉行會晤。至此,今年內,兩國首腦共進行了三次會面。
一位日本外交官對《財經》記者說,兩國軍艦實現互訪、有關東海問題達成原則性共識,這是日中關系史中的大突破。福田任首相期間,雙方領導人的互信程度高。
與福田相比,宣布角逐首相寶座的麻生太郎在中日關系上的紀錄卻乏善可陳,他是日本鷹派人物的代表,曾多次發表比較激進的右派言論。
他曾在公開場合多次美化“二戰”時日本的侵略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并以閣員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在臺灣問題上,他也一直認為,“臺灣是一個法治國家,從多種意義上說,是與日本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
麻生太郎在歷史和外交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也經常引起其他周邊國家的強烈不滿。因此,如果麻生太郎繼任首相,人們有理由對未來日本和主要鄰國的關系發展保持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