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財經宏觀周報》
2008年9月8日第4期貨幣政策“形緊實松”
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形緊實松”,除非外部經濟急劇惡化,央行大幅度放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所松動,也不見得對所有參與者都“松”。未來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是結構性的和有針對性的。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08/110010854.html)
2008年9月12日第5期經濟下滑風險依然存在
目前中國外需繼續放緩,盡管內需保持相對強勁,但經濟下滑風險依然存在。8月順差28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也很樂觀。
不過,出口增速下滑明顯,可能是受最近歐洲、日本經濟局勢惡化影響。
未來中國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房地產和汽車相關的投資和消費增幅持續下跌;外需不足嚴重影響中國出口及與出口相關的投資;工業產出繼續放慢,企業停產或倒閉帶來的失業或收入下降,也會導致消費走弱。
在經濟不確定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惜貸傾向明顯,貨幣政策放松對經濟的提振效果有限;提高糧價和減稅應是短期內穩定經濟政策的首選。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macroscopyweekly/)
政策
促進服務業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
研究部 李善同等
“服務業加快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基于DRC—CGE模型的模擬分析”
2008年9月3日
本文基于2005年中國社會核算數據,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定量分析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影響。模擬結果發現,促進服務業發展可以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從而降低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發展服務業還可以有效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另外,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不足。所以需要著力促進生產者服務業加快發展,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增長,從而深化經濟分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宏觀
應擺脫“高增長依賴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
研究員 張曉晶
“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
《中國金融》2008年9月1日
過去30年的持續高增長,使中國經濟不僅適應了高增長,而且離不了高增長,從而形成“高增長依賴癥”。因此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底的11.9%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10.4%,各方面就都叫苦不迭。
出現“高增長依賴癥”,除了與“惟GDP”的政績評價體系有關,也與這樣的實際問題有關:即擔心經濟增速下降會帶來大量失業問題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但事實上,從各國發展的經驗看,經濟增速下降與就業增長可以并存,其關鍵在于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是就業創造能力較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就業創造水平,是擺脫“高增長依賴癥”的重要途徑。
此外,低增長未必是低福利。關鍵在于轉變增長動力,讓消費需求(而非投資和出口)最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同時做好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并逐步緩解收入差距。這樣,老百姓的福利水平即便在經濟增速回落時也有保障。
社會
城市化加劇城鄉間、城市內收入差距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王春光
“我國城市化與社會結構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8年9月2日
在當前我國城市化的利益機制驅使下,我國漸漸地形成了這樣的利益分配格局: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因為在城市化過程中不但農村獲得的直接分配收益很少,而且城市對農村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資本資源、自然資源)的吸附作用越來越大。
另外一個格局是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在擴大:一個有大量農村流動人口、城市下崗職工和失業人群、城郊結合部———部分失地無地農民組成的城市底層社會已經形成。
他們與城市中產階級和上層的生活差距越來越明顯,體現城市階層貧富差距的地域化、社區化態勢越來越明顯,富人區與窮人區已經顯現。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由于缺乏公開、公正、民主的配置機制,從而導致各種暴力沖突、相互仇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城市社會運行秩序特別是支撐這些秩序的信任機制,對我國城市化的未來提出了嚴峻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