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的《西安晚報》《華商報》均報道了9所民辦院校被取消招生資格的新聞。在高考剛結束,無數家庭關注高校招生情況的敏感時刻,報道這樣的新聞,無疑具有很強的時宜性,家長和考生可以以媒體的相關報道為參考,免得因“信息不對稱”而墜入招生陷阱,遭受經濟和孩子前程的雙重損失。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相當數量的讀者對這條信息感興趣,他們會細心地把這條消息從頭看到尾,可能需要做好筆記,或者把登有這條消息的報紙作為資料留存,在孩子報志愿的時候拿出來對照,因為這個消息對一定數量的讀者(要報考民辦院校的家長和學生)來講,是很有用的,也是很重要的。不過,如果你手里拿的是《西安晚報》,對不起,《9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今年招生資格被取消》這條近400字的消息——新華社記者許祖華撰寫的大作,只是惜墨如金般地告訴你,被取消招生資格的這9家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有一個叫西安美亞專修學院,另外被停止一切辦學活動的4所學院,有一所叫西安中醫藥專修學院,其他的11所(兩種被處理的學校的數量加在一起)姓甚名誰,對不起,你自己去找吧,自己去猜吧,自己去想吧,本記者大事很多,忙得很,沒心情搭理你,沒時間告訴你。
如果你手里拿的是《華商報》,上邊所說的不便就不存在了:該報記者耿艷紅在《西安9所民辦院校被取消招生資格》這條消息中設計了一個表格,分3欄提供了9所被取消招生資格、4所被停止辦學活動、3所更名學校的16所民辦院校的名稱。這個表格是本條消息的主體,讀者看后一目了然,如果要給孩子報志愿,對號入座就是了。什么叫貼近群眾?什么叫貼近生活?及時為讀者提供全面而有用的信息,為讀者節省時間和精力,盡力為讀者提供方便,就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華商報》自1996年開始迅速崛起,獨占陜西報業之鰲頭,獨步全國報業之林也有10個年頭了,它的崛起,用老話說,那叫“其興也勃焉”,能一紙風行10年,成為一個具有相當核心競爭力的傳媒集團,成功的理由可能有千萬條,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具有強烈的讀者本位意識并把這種意識體現在相當數量的策劃、版面、欄目和稿件中,這是它所具有的一種特質——雖然有時它的低俗和無聊也令人無法忍受。但微瑕不能掩瑜,讀者的選擇就是市場的公道,沒有讀者本位意識這種特質,就是進行再多的改革,換再多的領導,投資再多的金錢,要想獲得讀者的認可和市場的認同,結果可能依然是那句廣為流傳的歇后語: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作者單位:《武警后勤》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