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內地、香港和臺灣,澳門的電視制作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存在差距。過去,學者很少把研究目光投聚澳門電視,皆因其自身缺乏亮點和特色。不過近年澳門電視的進步有目共睹,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其發展現狀。
在澳門的電視節目當中,新聞是觀眾們最喜聞樂見的節目類型。上世紀90年代,新聞及資訊節目占到澳廣視每年播出總時數的30%以上,從早到晚都有自制的新聞節目播出,“澳視新聞”更在競爭激烈的收視市場穩占七點檔收視榜的榜首。進入新世紀以來,澳門的電視新聞節目依然是澳門市民了解外界資訊和動態的重要窗口,其制作也
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與風格:
一、制作人員:不同地區編采人員的智慧交鋒
每天,在澳門各家電視臺采編工作室最繁忙的工作時段,在嘈雜的工作聲響當中,總是夾雜著粵語、普通話、閩南語以至英語,這幾乎成為了澳門電視界最奇特的一道風景線。之所以有不同的語言在碰撞和交鋒,是因為澳門電視新聞采編團隊的人員來自包括澳門本土、內地、香港及臺灣地區甚至海外的馬來西亞。
為什么澳門電視新聞的采編團隊是一支混編隊伍呢?一方面,澳門新聞教育力量的薄弱是不爭的事實,整個澳門只有澳門大學設有與新聞專業相關的傳意系,師資和設備不足導致每年招生數量受到限制。因此,不少有志于新聞行業的年輕學子唯有先負笈到香港、臺灣地區以至內地的高校求學,畢業后再折返澳門本土傳媒從業。不同的求學經歷塑造了他們相異的工作特色和風格,據澳門資深傳媒人的介紹,自大陸新聞院校畢業的學生一般都較具文學功底,而畢業于香港、澳門新聞院校的學生則擅長實務操作及人際交往。另一方面,開放的人才引進機制為外來人才引進提供了便利。近年澳門電視快速發展,人才需求日見旺盛,不斷向香港、內地及臺灣地區等地招攬人才、借枝發芽。像澳亞衛視就不惜重金從臺灣地區招攬了曾經的風云人物璩美鳳擔任新聞總監兼主播,不少主持人更是身具高學歷的海歸人才。
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新聞從業者帶來了不同的專業理念和采編手法,他們相互借鑒,互補不足。對澳門本土電視新聞制作的改進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力作用。內地、香港及臺灣地區三地文化背景有異,電視發展情況不同,新聞制作各具特點。內地是政治掛帥,臺灣地區以娛樂先行,香港則更注重商業和實用,三者都對澳門本土的電視新聞制作產生過輻射和影響。不過相形之下,有語言和地域接近性的香港電視新聞制作業對澳門的影響最大。仔細觀看澳門的電視新聞,不難發現在節目風格和制作包裝上處處體現出香港電視新聞制作的風格痕跡。
二、內容編排:本土化與區域化
在澳門,收看晚間七點的“澳視新聞”是不少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行為。根據此前澳門大學主持的一項電視收視調查顯示,“澳門市民最??聪愀蹮o線翡翠臺和澳廣視的新聞,并且比較相信澳門傳媒關于澳門本地新聞的報道?!雹佟鞍囊曅侣劇敝阅軌驖B透進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恰恰在于其在內容編排上所體現出來的濃厚的本土化特色,滿足本土居民的資訊需求。
一般而言,“澳視新聞”是按照本地—國際—中國—體育—財經股市行情—天氣報告的組合模式進行當天新聞的組合編排。這檔以澳門本土居民為主要收視群體的新聞日播類欄目,尤其關注當天發生的與本地政經、民生密切相關的事件、人物,因此當天澳門最重要的本土新聞往往作為頭條安設欄目開端。頭條過后,便由本土逐步過渡到內地、國際,最后才是相對休閑的體育新聞、天氣報告等欄目環節。此種編排模式充分體現出新聞編排上的接近性原則。對照2007年4月12日的“澳視新聞”,可以找尋與此相對應的編排規律。當日頭條是一組溫家寶訪日的新聞集合,雖不直接指向澳門本土區域,但是澳門作為中國轄下的特別行政區,社會各界對于意義重大的中日關系同樣密切關注。這種編排凸顯了新聞的重要性原則。三條訪日外交的新聞之后,第4條到第16條共12條新聞都是關于澳門當日的事件報道,占當日新聞總數的56.5%,足見此檔欄目的“本土化”。而澳門本地新聞中內容層面關涉政治、經濟、民生等諸多范疇,非常廣泛。
相較于“澳視新聞”的本土化,近期頗受澳門觀眾關注的一檔新聞日播類欄目“澳亞新聞”則體現出區域化的特色。這檔重磅打造的綜合性新聞欄目由著名臺灣資深傳媒人璩美鳳擔綱主持。以她敏銳的新聞觸角,犀利的言辭以及豐富的采訪經驗,觀照內地、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的時政、經濟、文化、體育等各方面的資訊,是焦點華語新聞的大集匯和連接世界的資訊橋梁。這種欄目定位是澳亞衛視辦臺宗旨的具體體現?!鞍囊曅侣劇钡木幣挪呗酝窍缺镜卦賰鹊?、國際,本地新聞無論是在排列順序還是數量比重上都占先。而“區域化”的“澳亞新聞”對本土新聞卻無特殊照顧,編排上完全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來確定新聞之間的先后排列,在此基礎上再把相關地域的新聞按同類集納的原則組合編排。集納編排使觀眾可在短短半個小時之內縱覽世界各地的新聞資訊,信息量豐富?!皡^域化”的“澳亞新聞”是“本土化”的“澳視新聞”的一種有力補充,為澳門本土的電視觀眾打開了一扇張望世界的窗口,而且憑借其在兩岸四地報道方面的資源優勢,也能更好地搭建起兩岸四地之間的信息溝通橋梁。
三、新聞欄目的記者型主播
在內地,一檔日播類電視欄目往往需要配備龐大的制作團隊,記者、攝像、編輯、制作、主持等多工種間需要分工合作,合力完成當日欄目的制播任務。相較而言,澳門電視的新聞制作團隊可用“袖珍”形容,期間雖然也講究分工,但界限并不涇渭分明,很多時候還需要一身分飾多角。最明顯的體現便是欄目新聞主播的席位一般并無專任,而由該欄目的采訪記者輪流兼職出任。這種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從客觀而言,澳門電視人才缺乏的情況下,現有人員只有一人出任兩角甚至多角才可補人手之不足,力保新聞制播的正常完成。而主觀方面,這是澳門電視適應現代電視技術發展的一種主動調整,現代電視發展強調從業者的一專多能,需精通采、編、播等各項工作。各工種間雖有區別,融合趨勢明顯,“記者型主持”與“主持型記者”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在這方面,香港電視走在前列,翡翠和亞視兩大電視機構很早就提倡新聞主播應該走向一線采訪。師承香港的澳門電視深受影響,澳廣視的“澳視新聞”亦不設固定主播,而采取欄目記者輪值兼任主播的制度,澳亞衛視的一主播則時常坐鎮采訪一線,作現場連線報道。記者出任主持在儀態、著裝和播音方面可能稍欠專業,但在新聞領悟力上卻更勝一籌。筆者在澳廣視的調研中,與“澳視新聞”的新聞記者曾就此議題展開訪談,一些記者表示,“起初他們也不適應主播工作,包括如何著裝、如何微笑和如何適應鏡頭都是一項極大挑戰,他們唯有抓緊工作空隙到演播室進行演練,最后終于勝任主播工作,而且經歷了一些新聞的一線采訪,使他們在播報時更為自信和流暢。”②不過,每天既要采訪又要主持,使他們的工作壓力陡增。不少人因為能夠走上前臺出鏡播報而出名,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新聞工作之后,都紛紛轉任政府公職。
四、電視新聞評論:摸索中的發展路徑
過往,澳門電視新聞給人的直觀感覺是“四平八穩”,電視上多是些平鋪直敘的日常新聞匯總,而少有對新聞的深度闡釋和獨到見解。這種電視現象似乎與澳門自由流通的信息環境極不相稱。不過,最近澳門電視人開始意識到自身不足,推出一系列的電視新聞評論類欄目,力爭把新聞做“深”和做“足”。其中新近推出的兩檔新聞評論類欄目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澳廣視的“風火臺”,一個是澳亞衛視的“美鳳看天下”。“風火臺”借引“烽火臺”,意旨關注社會焦點熱點,并對新聞事件進行觀點評析。節目背景是一三折式屏風背景板。上描黃黑底色的澳門大炮臺,中央擺黑色古典圓桌凳,一副古時煮酒論天下的意境。節目由一位主持加兩位嘉賓構成評論方陣,觀點犀利,評論深刻。節目環節設置簡單,主要由兩部分連接組成,第一部分是針對上期評論話題的觀眾回應進行評述,第二部分則是三位嘉賓由最近澳門本土一些焦點新聞事件或普遍關注的社會民生話題引出去,展開觀點交鋒和個人評述。較為可貴的是,“風火臺”的嘉賓言論大膽,對政府施政的諸多層面多有抨擊和批評,一改澳門電視新聞制作的保守之風。與“風火臺”類似,“美鳳看天下”也是主打“觀點”的評論欄目,欄目名稱以“美鳳”打頭,看中的正是璩美鳳本身的名人效應,“看天下”展現出欄目寬泛的關注視角,除卻澳門本土的焦點新聞外,還關注臺海關系,臺灣大選,內地改革等諸多議題,與澳亞衛視本身的辦臺宗旨相契合。澳門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剛剛處于起步階段,欄目質量尚待改善。不過,節目的出現已顯現出澳門電視新聞順應時勢,主動調適的改革之風。
澳門電視發展的歷史并不久遠,一向給人以基礎薄弱和發展滯后的印象。不過新世紀以來澳門電視的發展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新聞節目制作方面不時有“亮點”出現。當然“亮點”之外依然存在不足,譬如現場出鏡報道的普遍缺失,又譬如新聞包裝制作水準的相對低下。這些問題有待今后補足和改善。放眼未來,隨著澳門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電視技術水平的不斷躍升,澳門電視的發展一定有更美好的明天。
注釋
①林玉鳳:《媒介使用與社會建構—澳門傳媒與社會變遷關系初探》,《澳門研究》第十八期,2003,p122
②筆者2007年4月13日在澳廣視的調研訪談
(作者系肇慶學院新聞傳播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