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懷疑自己得了癌癥,嚇得要死怕得要命,整天愁眉苦臉,焦躁不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不到10天功夫,體重便大幅下降。后來經多家醫院檢查,完全排除了患癌的可能,他才慢慢恢復了健康。相反,另一位老同志被醫院確診為結腸癌,但他并沒有把這太當回事,覺得人活百歲總有一死,能多活一天就是勝利,他把癌癥視為敵人,堅信“兩軍相遇勇者勝”,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只要自己精神不垮,就能戰勝癌癥這個敵人,一天天好起來。”吃藥時他念叨:“這藥很好,吃了一定有效果”,走路時想著:“生命在于運動”……這樣長期堅持自我心理暗示,漸漸地,這種暗示對身心產生了良好的作用,10多年來不但病情穩定,而且癥狀消失,自己對身體的康復越來越充滿信心。
這是心理暗示作用影響健康的兩個實例,不同的心理暗示,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所謂“自我暗示”,就是通過語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這種自我暗示,常常會于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志以至生理狀態產生影響。對于患者來說,消極的自我暗示,會破壞和干擾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以致體內器官功能紊亂,抗病力降低。而積極的自我暗示,會使人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從而有益于病情的穩定和癥狀的消除。“情極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920年法國醫師庫埃首創“自我暗示療法”。他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變得越來越好。”他讓患者不斷重復這句話,許多患者得到康復。其實,暗示療法就是讓患者有好的心情、樂觀的心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就能調動人的內在抗病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可“邪不壓正”。
契訶夫作品中,有兩句十分精彩的話:一句是“滿足現狀”,一句是“很高興事情原來可能更糟呢”。契訶夫列舉了如下例子: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痛起來”……
作為著名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對人生的感悟是很高明的。不論是疾病還是災難,對人生而言都是一場悲劇。但悲劇既然發生,再多的追悔也是無益的,唯有坦然面對,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樂觀,這是一劑處世良方,值得我們學習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