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容易出現心煩口渴、鼻出血、小便黃赤等癥狀,這些可能是由于火熱過重所致,因此,及時清除體內毒熱,才能標本兼治。
黃連解毒湯是唐代醫家王燾引錄前人崔氏的名方,載于其所編著的《外臺秘要》一書中。中醫認為,火熱之邪盛極即為毒,故有熱毒、火毒之稱。本方名為“解毒”,表明其具有清瀉熱極之火邪的作用。
【方藥】黃連、梔子各9克,黃柏、黃芩各6克。
【用法】加水3碗半,煎至1碗半,去滓,每日1劑,分2次服。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火毒熾盛證。
熱毒表現為發熱,神昏,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瘡、癰、疔、癤,表現紅、腫、熱、痛。
方中四藥都是清瀉火熱之品,主要用于火熱實證。火熱實證主要表現為身體內外發熱,煩躁口渴,錯語失眠,吐血,肌膚發斑,身熱下利,小便黃赤,以及外科疔毒瘡瘍等。大熱煩躁、錯語不眠是心火亢盛、心神不寧所致;吐血、鼻出血、發斑則是熱在肺、胃,迫使血流上行、外溢所致;身熱下利、小便黃赤,是由于熱在小腹。黃連解毒湯中用黃連為君藥,瀉心火、清胃熱;黃芩為臣藥,清肺火;黃柏為佐,瀉腎火于小腹;梔子則為使藥,有利于瀉去體內臟器之火,使之從膀胱而出。全方大苦大寒,瀉火解毒之力強猛迅捷,一定要見到唇焦口渴、舌質暗紅色、舌苔黃燥、脈數有力等表現才能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近年來,藥理學家對黃連解毒湯的藥理和臨床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證實黃連解毒湯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致病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還有抗炎、抗氧化、抗腦缺血、抗腫瘤及降糖、調脂等作用。臨床上常加減用于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精神病、急性心肌炎、痛風、急性軟組織損傷等多種疾病。
但是,因為性味苦寒的藥物常常傷陰、化燥、助熱,如果患者正氣已虛,津液過傷,就不能使用該方。否則,不但不利于清熱瀉火,反而會出現“寒之不寒”的假象,達不到治療目的。這時,可適當配伍滋陰清熱藥物,但也需防用之過早或過多,產生不良后果。而且,性味苦寒的藥物會傷陽敗胃,不宜過量久服。
【加減應用】
(1)黃連解毒湯去黃柏、梔子,加大黃4克。治療口舌生瘡、目赤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
(2)黃連解毒湯加大黃4克。治療黃連解毒湯證兼見大便秘結者。
(3)黃連解毒湯加連翹、牛蒡子各6克,用于外科陽證,疔毒內陷、神志恍惚、口渴煩悶、脈實有力之證。
(4)黃連解毒湯加大黃9克、知母4克、天花粉6克。用于治療脾胃熱盛、頭暈目眩、煩躁不安、驚悸不寐、吐血、出血、牙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證。
【注意事項】
(1)舌紅少苔,脈虛無力者不宜。
(2)不宜久用。
(3)方劑中藥物組成及其用量可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酌情加減調整。
(4)遵循辨證施治原則,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