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黃白酒治老人皮膚瘙癢
銀黃適量,泡入60度高粱酒中(銀黃、酒比例為1:4);晚上睡覺時,用棉球蘸著藥液涂抹在瘙癢處。每晚1次,連續3次就可消除瘙癢癥狀。
浙江呂燕
上海中醫藥大學岳陽中西結合醫院皮膚科副教授李斌點評:
瘙癢是許多皮膚病共有的一種自覺癥狀,如果只有瘙癢癥狀,而沒有皮膚損害,就稱為瘙癢癥。瘙癢又分全身性瘙癢和局限性瘙癢,前者多與某些全身性疾病有關,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后者常由局部病癥引起,有時也與全身性疾病有關。中醫認為,瘙癢癥由濕熱內盛,泛于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治宜清熱利濕或養血潤燥。
銀黃由金銀花和黃芩的提取物制成,二者藥性寒涼,均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合用可起協同作用,效果更佳。現代醫藥實驗研究也證明,金銀花、黃芩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及抗真菌作用。所以,銀黃外用對緩解瘙癢也許有幫助,但要根治瘙癢,還需查明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檸檬輔助治療糖尿病
每日取鮮檸檬30~50克絞汁或泡水,分3次服,10~15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0~15天。
成都蘇逐芳
國家藥典委員會白曉菊副研究員點評: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臨床上可見煩渴、多尿、多飲、疲乏、消瘦等表現。中醫學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主要采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等治療原則,以調整人體內環境,改善患者代謝狀況。檸檬性溫、味苦、無毒,具有止渴生津、祛暑清熱等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檸檬和柚子一樣,含有一種近似胰島素的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可食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的、伴隨終身但可以控制的疾病。宜采用控制飲食、調攝情志、適當運動、藥物調理等綜合治療方法。服檸檬汁只能作為糖尿病的輔助療法。患有糖尿病,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就診。
調脂小方
黃精30克,桑寄生15克,烏龜1只(約200克,去腸雜),紅棗5枚,共放入沙鍋煮湯,調味食用。
福建雷鳴
成都中醫藥大學蒲昭和副研究員點評:
中藥有較好的調脂功效,但中醫講究辯證施藥,上方主要適用于肝腎陰虛(或氣陰不足)型血脂異常患者。
黃精性平,味甘,滋腎潤肺、益氣養陰,主治脾虛乏力、腎虛頭暈、腰膝酸軟等癥;桑寄生性平,味甘、苦,有補肝腎、通經絡作用。實驗研究證明,黃精可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生成,桑寄生既能降血壓又能調血脂。二味乃方中調脂的主藥,配以龜肉,意在益陰補血、補腎健骨,加紅棗可健脾養血,還能增強免疫功能。總的說來,上方有養血育陰、滋補肝腎功效,適用于肝腎陰虛型血脂異常患者服用,且能起到一定調脂療效。但血脂異常嚴重者,還應選服專門的調脂藥。
肝腎陰虛主要表現:頭暈耳鳴、視物不清、口燥咽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
金瓜輔助治療支氣管哮喘
金瓜(又稱北瓜)1只切碎,與紅糖、生姜適量一起水煮,待金瓜爛熟后擠汁,再用文火濃縮,趁溫飲之。
云南 魯新亞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田秀英點評:
金瓜,又名金絲瓜、筍瓜、印度南瓜等,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金瓜風味迥異于其他菜瓜。用金瓜煮湯,湯汁黏稠,清香鮮美,黏滑而不膩。用金瓜涼拌,香脆爽口,既可佐餐又可下酒。金瓜素有“植物海蜇”之美稱,營養十分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鮮瓜中含蛋白質0.8克,碳水化合物3.9克,鐵0.8毫克,鈣20毫克。
有資料報道,金瓜對支氣管哮喘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除了上述方法,還有一種制法:金瓜1個,切碎加等量飴糖(即麥芽糖),略加水放陶鍋中,煮至極爛,去渣,將汁再煮,濃縮后再加生姜汁(約1斤瓜汁中加姜汁2兩),每次服1匙(約5錢),每日2~3次,開水沖服,用于治療、預防小兒支氣管哮喘有效。注意:因為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屬于呼吸系統急癥,所以在支氣管哮喘持續發作時,應該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待病情控制后,再試用偏方、驗方。
無環鳥苷眼藥水治口腔皰疹
用無環鳥苷眼藥水外涂皰疹后,水泡自然癟下去,不再繼續蔓延,2天后會結痂,效果顯著。
上海薛宏殷
國家藥典委員會白曉菊副研究員點評:
單純性皰疹中醫稱為“熱瘡”、“熱氣瘡”,是單純皰疹病毒經口、呼吸道或直接接觸皰疹所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多發于口腔黏膜、咽喉部、口腔周圍與顏面部皮膚及生殖器皮膚黏膜。口腔黏膜或唇周皮膚出現成簇狀針頭大小的透明小水泡,很快破潰形成潰瘍,周圍充血、水腫,有自發性灼痛,刺激時加重。可為原發感染,也可繼發于流感或其他發熱性疾病之后,一般7~10天自愈。
無環鳥苷是一種選擇性抗病毒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樹枝狀角膜炎。因其具有抗病毒的作用,治療口腔皰疹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本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都很重要,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飲食方面應禁止刺激性強的煙、酒、咖啡、濃茶等,忌辛辣、油膩等發物。
編后: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