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桶水潑到一個空房間,水很快就會干掉,而人的腹主動脈瘤一旦沖破裂,血也將在極短的時間里流空,其結果必然是死亡。今年已經87歲的王學軍(化名)老人就經歷了這樣一場“生死危機”,他的瘤子長在腹膜后的 “大動脈”上,直徑達7.2厘米,比成年人的拳頭還要大。一般來說,直徑大于5厘米的動脈瘤“必破”,一旦破裂,死亡率幾近百分之百。當他被送到醫院、躺上手術臺的時候已是千鈞一發,如果再遲一點,大量奔涌而出的血將突破薄薄的腹膜進入腹腔,生命危在旦夕……
注重生活方式,控制易患因子
原來,王學軍老人一直有高血壓, 10年前檢查發現腹主動脈上長了個瘤子,由于懼怕手術,他一直拖著。十年來,王學軍老人雖然一直在小心地控制血壓,但因沒有定時到醫院檢查或自測,無法得知血壓是否真正得到了控制,結果瘤子越長越大,差點要了老命。
包括高血壓在內的 “8高1低” 是導致動脈瘤的罪魁禍首。這“8高”是指由于蛋白質的過量攝入引起的高尿酸、高肌酐;由于過量脂肪攝入引發的血脂異常;由于糖的過分攝入引起的糖尿病,此外還有功能性方面的年齡高、血壓高、血液黏稠度高、精神壓力高。而“1低”則是“運動低”——運動少,代謝得少。
因此,預防動脈瘤首先要控制易患因子:如高血壓患者應服用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患有血脂異常癥則要進行調脂治療,使總膽固醇控制在6.0mmol/L以下,甘油三酯控制在2.2 mmol/L以下;患有糖尿病,應堅持降糖治療,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在10.0 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5%)。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飲食,避免進食過多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維生素的食物;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心情愉快;提倡不吸煙、少飲酒;適當運動,每天最好運動半小時,提倡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不宜做劇烈活動,因為劇烈運動可使血中兒茶酚胺增高,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強。有研究認為,吸氧能顯著提高人體血氧飽和度,及時糾正缺氧,能預防并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復發。定期吸氧,還可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衰老。
早期發現,及時手術
不少患者自己長了瘤子并不知情,甚至瘤子發生破裂也不警覺,而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動脈瘤并加以治療,其后果不堪設想。
一般由于動脈瘤所在部位的不同,患者會出現不同癥狀。如果動脈瘤出現于四肢,那么患肢遠端動脈供血不足,若瘤體較大,壓迫附近神經、靜脈,可出現肢體疼痛、麻木、靜脈曲張、腫脹;如果是頸動脈瘤,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壓迫鄰近組織,可出現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及霍納綜合征(第七頸椎至第一胸椎椎體旁溝的交感神經受損,引起同側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眼球內陷、發汗減少),沿動脈行徑可以摸到有圓形或梭形腫塊,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膨脹性搏動,觸及細震顫,壓迫動脈近端,腫塊會縮小,搏動、震顫消失。當然,查找動脈瘤的理想方法是進行腹部B超,“三高”人群如出現不適要及早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前有研究認為,直徑大于5厘米的瘤子一定要進行手術,后來發展到4厘米,而現在認為直徑在3厘米以上,年復查直徑增加大于1厘米的患者一定要進行手術。瘤子的危險程度關鍵在于增長速度,即使再小的動脈瘤,如果任其“瘋長”,幾個月內就有可能破裂,危及生命。因此,及早發現并進行手術治療,是“阻擊”動脈瘤,血管變“通途”的關鍵。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