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探秘
他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卻對我們的世界視而不見;他們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卻可以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超常的智力;他們到底是有著嚴重認知障礙的弱智,還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天才?
上世紀80年代末,一部名為《雨人》的美國電影吸引了世界各地很多觀眾的目光,這部電影不僅奪得奧斯卡多項大獎,同時也讓一個醫學上并不多見的病癥——自閉癥(也稱孤獨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在電影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了一名自閉癥患者,他表情呆滯、舉止怪異,卻擁有天才般的記憶能力和心算能力。由于這位患自閉癥的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叫成“Rainman”,意譯過來,就是“雨人”。從此,“雨人”便成了自閉癥患者的代稱。
“雨人”,天才還是弱智
“雨人”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卻對我們的世界視而不見;他們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大多數言語很少,嚴重者幾乎終生不語;他們行為刻板重復,每天機械地重復著相同的動作;他們多數智力存在障礙,但部分患者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又出奇的好……
2003年,一些專家根據有關研究得出結論,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以及畫家梵高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某種類型的自閉癥。比如,愛因斯坦從小便不說話,7歲以前他常常著魔般地反復絮語,不參與群體活動,行為刻板。但成年后的他卻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相對論。
牛頓似乎也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很少開口說話,工作中過于全神貫注以至于常常忘了吃飯,對屈指可數的幾個朋友,也是表現出冷漠或是一副壞脾氣。即使沒人來聽他的課,他也會對著空無一人的房間講課。50歲那年他因抑郁與偏執而導致精神失常。
除此之外,梵高的自閉癥狀體現在他的畫所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更有力地表現自我,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
那么,愛因斯坦、牛頓、梵高的例子是否說明自閉癥患者不但不是“弱智”,相反還是一個“天才群體”呢?其實更多的專家認為,這些天才們雖然不善交際,但卻并非自閉癥患者,或者只是自閉癥當中一種不引起認知障礙的類型(艾斯伯格癥候群),真正的自閉癥,遠比人們想象的可怕。
自閉癥為何物
初聽到“自閉癥”,人們往往聯想到性格孤僻或內向,認為這只是一種性格或心理問題,并非一種“疾病”。然而實際情況卻要嚴重得多。
自閉癥通常起病于3歲之前,至今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基因肯定有變異現象。病因不明,自然也就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不能手術,也沒有有效的藥物。
自閉癥的表現首先是缺乏與人的交往,如從小就和父母不親,也不喜歡人抱,不主動找小孩玩,對呼喚沒有反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次,言語障礙十分突出。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匯有限。第三,自閉癥患兒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很多患兒同時還表現為無目的活動,如單調重復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此外,多數患兒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得了自閉癥,需要的不是打針吃藥,而是接受特殊教育,到正規的自閉癥教育機構進行訓練。實驗證明,3~6歲是自閉癥患兒的最佳訓練期,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自閉癥兒童若在學前經過訓練,他們的智商可以提高12點,很多經過正規訓練的自閉癥孩子將來可以融入社會,甚至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
自閉癥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我們能夠給予的,是關愛和尊重。
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