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當南開中學大操場上出現三條白紙黑字的大字標語:“什么時候中國能派出成績優秀的運動員去奧運會?”“什么時候中國能派出成績優秀的運動隊去奧運會?”“什么時候中國能邀請世界各國到北平來舉行奧運會并代替在雅典舉行?”時,曾引起了在場師生和觀眾的關注。
從1908年中國媒體提出舉辦奧運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奧運新聞傳播記錄了中國人從觀望奧運、參與奧運到舉辦奧運,從“鴨蛋”的恥辱到金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也記錄了中國傳媒人的“光榮與夢想”,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奧運文化遺產。
奧運會從一誕生就和新聞傳播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的古代奧運會上,希臘人就專門設立新聞發布官,并由專人向各城邦及時傳遞最新的奧運消息。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雅典舉行,創辦于1894年的國際奧委會季刊《通訊》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傳播奧運文化、報道奧運信息的重要使命,而希臘雅典的《信使報》則是刊登首屆現代奧運會信息的主要報紙。
中國的奧運報道發端如何呢?有學者認為,1900年7月,外國人創辦的宗教性報刊《中西教會報》刊登的《法國,觀賽人眾》一文,間接地向我們提供了巴黎奧運會的比賽信息。《法國,觀賽人眾》一文原文如下:“西貢五月十二號來電云:巴黎賽會,各院安置與賽各物,現將次告竣。每日入內觀賽之人,實繁有徒,以故頗形擁擠云。”報道時間確實與巴黎奧運會相符,但報道中的“賽會”、“與賽”、“觀賽”說的是否是奧運會卻是個問題:因為早期奧運會通常和世界博覽會同時召開,人們熱衷于參加的通常是博覽會,而非奧運會,奧運會的觀眾人數極少;而這一時期中國報刊上時常出現的“賽會”二字,指的通常是廟會、集會、博覽會等,和體育毫無關聯。因此,《法國,觀賽人眾》一文指涉奧運會的說法值得商榷。
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奧運會期間,《大公報》曾在一篇關于博覽會的報道中提到了同期舉行的“亞力必嬉賽力會”,即第三屆奧運會,這應該是中國媒體和奧運會的較早“接觸”。
而中國人的奧運夢想以及中國媒體對奧運會的真切關注始于1908年倫敦奧運會。早在1907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體育家張伯苓先生就在天津青年會第五屆學校運動會頒獎典禮上,以競技運動為主題發表演說,介紹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復興。張伯苓指出,雖然許多歐洲國家獲獎機會甚微,但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建議中國加緊準備,爭取早日參加奧運會。
1908年,天津青年會刊物《天津青年》刊登了一篇題為《競技運動》的文章,介紹了即將舉行的第四屆奧運會的情況,并向國人提出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倫敦奧運會期間,天津《大公報》還刊登了一篇介紹美國運動員不滿倫敦奧運會裁判的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倫敦奧運會期間,天津私立南開中學操場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奧林匹克傳播。1908年10月23日下午,在南開中學大操場舉行的“英中第六屆田徑運動會”已接近尾聲,基督教青年會懸掛出三條白紙黑字的大字標語:“什么時候中國能派出成績優秀的運動員去奧運會?”“什么時候中國能派出成績優秀的運動隊去奧運會?”“什么時候中國能邀請世界各國到北平來舉行奧運會并代替在雅典舉行?”三條標語引起了在場師生和觀眾的關注。應大家要求,也為傳播奧運文化,在當晚的頒獎儀式上,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美籍體育干事饒柏森用投影機放映剛剛從奧運會賽場拍攝回來的照片:大不列顛博物館、圣保羅教堂、“白城”體育場、奧運會開幕式以及龍騰虎躍的運動場面,并進行講解,闡述中國參加奧運會的前景,激起了觀眾對奧運會的極大興趣。
從1908年中國媒體提出舉辦奧運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即將舉辦,中國奧運新聞傳播記錄了中國人從觀望奧運、參與奧運到舉辦奧運,從“鴨蛋”的恥辱到金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也記錄了中國傳媒人的“光榮與夢想”,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奧運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