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歷來被稱為“奧運第二戰場”,奧運報道是媒體的一次檢閱,也是一次較量。作為第一次在中國舉行的奧運會,2008年奧運會對國內媒體來說,無疑是一次實現飛躍的機遇。
央視的盛宴
早在1997年,央視就購買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連續三屆奧運會在國內的獨家電視轉播權。
央視針對奧運贊助商召開了兩批奧運廣告專案認購會。最終,《奧運金牌榜》獨家冠名、《榮譽殿堂》獨家特約等多個奧運廣告專案分別名花有主。伊利以2008萬元拿下了奧運會開、閉幕式貼片廣告的“第一位置”,即緊挨著奧運會開、閉幕式的4個15秒廣告,約合33.5萬元/秒。
從未參加過央視招標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出手就以3666萬元高價拿下了2008年8月份的“天氣預報特約收看廣告”。眾多非奧運贊助商也情緒高漲。在去年招標大會提供了剩下的5個奧運廣告專案:《今日之星》獨家冠名、《賽場速遞》獨家冠名、《我的奧林匹克》獨家特約播映以及決賽直播廣告套裝和賽事直播中插廣告套裝。今年開招第一標——奧運標的物《今日之星》獨家冠名,就被非奧運贊助商紅牛維他命飲料公司以1.589億元拿下。
2004年雅典奧運會,央視開始將奧運賽事納入招標的特殊廣告資源,僅昆侖潤滑油買下《奧運金牌榜》的冠名權花費就高達3280萬元,5個特殊奧運廣告項目坐收9590萬元。雅典奧運會央視廣告收入比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2.7億元的廣告總收入增加1倍,總額超過5億元。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央視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依靠奧運會舉辦地的有利條件更有望賺個盆滿缽滿。
結盟運動
從以往的經驗看,地方電視臺體育頻道由于沒有轉播權,在重大賽事期間侵權使用央視轉播畫面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插播自己的廣告的做法更使得央視的維權意識逐步強化。
傳統紙媒與互聯網在內容的授權使用上各執一詞,但在奧運報道上新舊媒體卻互相找到了合作的契機,以搜狐和新浪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奧運會之前推動了一輪又一輪針尖對麥芒的結盟運動。
2007年3月26日,搜狐與《青年報》《半島都市報》《海峽都市報》等15家報紙媒體合作,成立以2008北京奧運會報道為目標的“全國奧運媒體聯盟”。
新浪也與國內最大的體育專業媒體《體壇周報》、《足球報》及法新社、美聯社和路透社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并與《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新聞晨報》等8家都市報及覆蓋了8個奧運冠軍大省的9家省市電視臺達成戰略合作。
互聯網競爭
2007年7月19日,三大門戶網站新浪、騰訊、網易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三方正式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組建“奧運報道聯盟”。此后,又陸續有TOM在線、博客網、天極網等垂直門戶網站,以及千龍網、東方網、大洋網等20家主流地方新聞網加入“奧運報道聯盟”。
對于仍然以新聞資訊和廣告收入為主的發展模式的傳統門戶網站來說,資源爭奪的焦點無非集中于兩個:誰可能擁有北京奧運會場內互聯網媒體采訪權;誰能夠利用奧運拉攏更多廣告客戶。
國際奧委會頒發的記者證,除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兩家占有大部分名額,其余的被全國20多個省市的主流新聞媒體瓜分之后,大部分市場化的報紙都無證可用。國內的網絡媒體尤其是商業性的門戶網站還沒有采訪權,通過正常的渠道更不可能拿到奧運會記者證。
搜狐網副總裁兼奧運事業部總經理表示,搜狐是奧運官方網站的維護方,在奧運會期間將承擔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采訪隊伍,負責在場內對奧運會進行采訪;二是成立一支技術保障隊伍,與其他贊助商一起負責技術安全;三是負責比分的監控與傳遞。按照搜狐的說法,這300人都有場內工作證,可以在場內進行采訪。
新浪則是另外的操作手法。在都靈冬奧會上,新浪網通過香港奧委會獲得了中國網絡媒體唯一的采訪證。新浪執行副總裁、總編輯表示,新浪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至少拿到15張采訪證。在這15張采訪證中,4張將從國外奧委會獲得,6張從境外通訊社合作伙伴獲得,5張從國內合作伙伴獲得。
新媒體挑戰
從技術上來說,有線收費電視在國外早就不是什么新媒體了。對于奧運會的轉播權銷售來說,所謂“新媒體”是指在互聯網平臺、手機移動終端平臺上進行視頻轉播。
央視國際網絡在獲得新媒體版權后于2007年12月18日開通CCTV移動傳媒,采用互聯網定點網絡下載技術、開展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移動電視業務,將會在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內的28個大中城市對奧運賽事進行直播。
雅典奧運會的時候全世界尚沒有合法的奧運會比賽視頻下載收看業務,據統計到了都靈冬奧會的時候,下載次數就達到了3200萬次。因為難以協調與傳統電視轉播者的利益,IOC一直對網絡視頻直播的授權相當謹慎。在國際奧委會目前的20多個專業委員會中,電視版權與新媒體版權就歸屬于一個委員會(TV Rights New Media)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