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日報采用跟蹤報道、深度報道等多種形式關注“兩頭”,找準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點與老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之間的結合點,成功地提升了報紙的影響力。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給予了較高評價。
讓我們來看看2005年馬鞍山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一、繼續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二、建立城鄉特困群體醫療保障制度。三、建立城鄉特困家庭子女入學和就業援助制度。四、維修改造市區一批道路。五、加快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設。六、建設市社會保險綜合服務中心。七、實施湖東路綜合整治工程。八、新建、維修一批環衛設施。九、新建蓬萊路集貿市場。十、全面實施公交車一卡通工程。十一、開放雨山湖公園和朱然墓園。——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涉及到方方面面,牽動著上下“兩頭”。
“十五”期間,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切實履行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宗旨,5年累計實施51項為民辦實事工程,年年有成果,馬鞍山日報每年都作報道,但由于報道常規化,報紙的報道淹沒在“有了不多,沒有不少”的平庸當中。
如何解決以往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努力做好為民辦實事項目這組報道,首先大家在認識上統一思想,作為地方黨報,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我們重要的宣傳任務。為民辦實事項目正是領導關心群眾關注的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我們必須要有精品意識和創新精神,牢牢抓住這個結合點。
為此,我們力爭做到整體設計的創新,把整個報道劃分為幾個階段,從市政府征集2005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開始,到每個項目的開工,每個項目的完工,報紙都做好連續報道,同時做好深度報道。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重點、內容形式和訴求目標,從根本上保證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所有報道工作的有效進行。
如《讓三十六萬農民喝上安全水》一文報道:“解決36萬農民飲水問題,有關部門將在市郊和當涂縣城關鎮周邊農村地區,延伸城市和當涂縣城關自來水廠的管網供水到戶;對供水水質不達標,但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型水廠予以保留,完善必要的凈化消毒設施,使其水質達標;對未供水到戶需新建自來水廠的,以及已有小水廠但規模小、水源污染嚴重、供水水質不達標的地區,統一規劃,相對集中建供水廠,水源一律從外河取水,新鋪管網供水到戶,將原小水廠并入新建水廠的供水管網,統一水源,實行兩級供水;對位置偏遠、居住分散的零星農戶,就近以溝、塘或打井作水源,進行簡單凈化和消毒,確保水質基本達標,有條件的可建自來水入戶。”在《建立城鄉特困家庭子女入學和就業援助制度》一文中報道,“我市先前助學計劃比較分散,團市委的希望工程、市婦聯的春蕾計劃等,面廣,但執行標準和覆蓋不盡合理。這項涉及城鄉特困家庭子女入學保障的實事,將原由群眾團體為主,轉為行政部門為主。”報道交待了項目實施背景。《改造一批主次干道優化城市配套設施》報道,“通過對道路修繕一新,并配套建設下水管線、安裝路燈、種植行道樹及景點建設,使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改善環境、造福市民。”報道介紹了項目的意義。——這組報道每篇文章都在千字以內,短小精悍,同時以“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為欄題在一版要聞版連續刊登,形成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綜觀這次報道,能給我們宣傳工作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之一:樹立黨報的權威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
黨報的最大優勢是伴隨著喉舌功能而來的黨報的權威性。地市黨報是黨委的喉舌,黨報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深刻理解,對當地黨委政府工作的率先了解,對社情民意的最先獲悉,使黨報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成了獨特的地位,這是一種無形資產。而且,黨報的宣傳特點最能體現黨的政策,緊扣時代脈搏,反映人民意志。這是其它新聞媒體所不能比的,不能替代的。。
啟示之二:黨報的權威性也來自人民群眾。
反映群眾的呼聲,為讀者解惑釋疑,是黨報的責任,也是其強化自身權威的重要一環。有了群眾的信任,有了民意的體現,這樣的報紙是不會失去它的廣泛而扎實的基礎的。因此,在很大意義上來說,創新強化黨報的權威性,必須克服重上輕下的老觀念,切實做好人民群眾這篇文章。做好“老百姓”這篇文章,要更多地從老百姓生活中提煉報道主題,要讓老百姓走進我們的版面,特別是頭版。
啟示之三:主動與被動,效果不一樣。
如第一版的新聞,本來除報道有關領導的重要活動外,還要報道老百姓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真正把版面留給群眾,但實際情況呢,都是上級領導壓下來的各種會議、活動稿。有些會議、活動確實影響大,值得報道,但不加策劃地堆砌到版面上,必然是官話套話,群眾就對報紙有意見了。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官”的新聞多了,“民”的讀者少了,報紙的影響力也下降了。面對這種局面,報社應該主動出擊,從會議、材料中尋找新聞,挖掘新聞,找準上下兩頭的結合點。找準結合點,報紙就能凸現興奮點。可見,主動還是被動,宣傳效果大不相同。■
(作者單位:馬鞍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