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區被認為是新聞的“富礦”,逐漸成為各類都市報、生活類報紙關注的焦點和搶奪的對象。在各類都市報熱衷“跑社區”、熱衷于用大量版面刊登社區新聞并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情況下,一些地市級黨報也開始嘗試把“觸角”伸向社區。
2003年以來,中央對宣傳思想工作多次做出指示,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各級黨報開始努力踐行“三貼近”。而走進社區,開辟社區新聞,無疑是地市黨報體現時代性、實現“三貼近”的創造性舉措。事實也證明,這一舉措是成功的。諸多地市黨報在社區新聞報道中的成功經驗證明,黨報把“觸角”伸進社區,是大勢所趨的、將大有可為。
(一)黨報離不開社區
一直以來,黨報的性質決定了黨報權威性、嚴肅性、宣傳性等特點,貼近性不強,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央把民生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些問題更成為黨報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障礙,嚴重影響黨報的發展。再加上新興媒體對市場和受眾的搶奪,黨報在危機意識下逐步尋求自己更好的發展道路,走進社區即是其探尋過程中的一種嘗試。
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但不應當只簡單地發揮“傳聲筒”的功能,黨報更應該是一座“連心橋”——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人民群眾。要當好這座“連心橋”,黨報必須走到群眾中來、反映群眾的呼聲、幫助解決群眾的問題,而社區是群眾最基本的聚居地,是最基層的人民群體,因而,走進社區,到社區當中去了解群眾,就成了黨報貼近群眾、當好“連心橋”、謀求自身更好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2003年,《廈門日報》組織策劃“黨報進社區”并開設“社區新聞”專版,每天的熱線新聞、都市新聞版中還開設“黨報記者到我家”、“社區故事”、“社區人物”等欄目,還設置了片區記者,負責到每個小區。報社不僅經常組織記者走進社區的家家戶戶,還把諸如科技、法律、衛生等相關知識帶進社區,為群眾提供免費咨詢、贈送科普書籍等,這些活動和專版、專欄不僅得到市委領導的重視和充分肯定,更是得到社區群眾的熱烈歡迎。進社區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從而帶動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緊接著,諸如《黃石日報》《廣州日報》《蘭州日報》《海南日報》等等,也都在民生新聞版或社會新聞版開設“社區新聞”專欄,《廣州日報》專門設置了“小區訊聞”板塊,而《蘭州日報》更是將“黨報熱線進社區”欄目作為自己的一個品牌來經營。
走進社區,黨報不僅能貼近群眾、贏得更多的讀者群,還是黨報占領應有的市場、在市場中贏得競爭力的籌碼。只有走進社區,貼近群眾、反映群眾的生活、認真為社區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黨報才能擁有更大的讀者群。社區居民是黨報可以和應該培養的龐大讀者群,讓社區居民滿意了,黨報才能更好地發揮地方機關媒體“喉舌”的作用,才能彰顯其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優勢。
(二)社區需要黨報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區建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社區居民在尋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更優質的社區服務等方面的訴求也越來越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就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問題找誰解決?解決不了怎么辦?向媒體反映可能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而地市級黨報可以并且更應該攬起這個責任。
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改善民生,當然要從改善最基層群眾的生活入手。社區居民自然應當備受關注。通過黨報,社區居民可以讓黨和政府了解其生存狀態,黨和政府才能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應對舉措,從而將改善民生落到實處。因而,社區需要黨報。
(三)黨報的社區新聞報道應有所側重
黨報因為自身特點,使其不能像都市報那樣事無巨細地對社區進行報道。因此,報道社區時的側重點、題材的選擇、報道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是黨報應當考慮的諸多因素。
1、地市級黨報在報道社區新聞時更應側重于廣義的、被稱為“大社區概念”的社區新聞,“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包括政治、經濟、法制等等各方面的新聞”,如住房政策、低保發放、柴米油鹽的供應、民事糾紛、治安防盜等等事關百姓日常生活的內容,均可納入社區新聞的范疇。當然,這些“大內容”在報到時必須找到社區的“小落點”,以小見大。
2、黨報肩負著宣傳的使命,應“以正面報道為主”,“注重挖掘社區的新人、新事、新風尚以及政府為提高社區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水平所取得的新成就等等”。這些社區里的新人新事對文明創建對城市建設是有輔助和促進作用的,所以應成為地市級黨報關注的重點之一。
3、正面報道的同時,地市級黨報還要加強其輿論監督的功能。對一些不利于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事件,地市級黨報應加強批評報道的力度,在批評監督中主持正義、促進具體問題的最終解決。
社區報道在黨報新聞報道中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品種。有理由相信,社區應該是地市級黨報可以有所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的一個新聞陣地。■
(作者單位:江淮晨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