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汶川地震的發生,給媒體帶來了嚴峻考驗,全國各地的媒體為此展開了一場報道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之一,以其反應快速的特點在第一時間投入到地震報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斷增強節目的服務性,提供大量的救災信息,注重心理干預類節目的作用,創新節目內容。廣播在這次災害報道中的表現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
【關鍵詞】廣播 汶川地震 災難報道
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考驗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于廣播同樣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5月12號下午14時46分29秒,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第一條快訊“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烈地震 北京通州發生3.9級地震。”這一震驚的消息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全國各地的媒體迅即做出反應,展開了一場艱巨的報道戰,用文字、聲音、畫面記錄了一段慘痛的歷史,把世人的目光定格在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間。媒體大量的信息在災區與全國各地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廣播作為傳統媒體之一,憑借其接受便捷,反應快速的特點,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凸顯了廣播在災難報道中的優勢。
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與廣東人民廣播電臺為例,分析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廣播的表現。
一、反應快速
災難性事件由于突發性和破壞性,以及不能預料的嚴重后果,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成為媒體競爭的契機。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時效性已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之一。
而廣播新聞采制便捷,傳送信息的載體是聲音,通過電波就能傳播出去。這些優勢使廣播能在報道戰中以快取勝,迅速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現在,廣播新聞在時效性上已進入了追求極致的時代,它要求新聞播出與新聞事件同步或幾乎同步,一個電臺要想立足,必須要在新聞的采制、播報上分秒必爭。所以對重大事件的快速反應歷來是各大媒體的追求目標之一。
在這次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各地廣播電臺迅速作出反應,立即調整節目,對災區情況以及各地的援助進行了滾動播報,凸顯了廣播的“快”。
5月12號下午14點51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出了第一條與地震有關的新聞《14時35分左右 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14點57分,正式播出《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這條新聞。接著,就汶川地震進行了不間斷的滾動播報。僅12號一天,電臺共播報了39條有關地震的信息。另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到消息以后立即派出記者赴前線進行采訪。當天晚上8點多,首次連線記者,進行現場采訪。記者陳程就都江堰的房屋倒塌與群眾自救情況進行了介紹。而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在地震發生以后隨即調整節目,推出《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特別節目,對地震的最新情況與發展進行24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與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在地震發生后也相應推出抗震救災特別節目。從筆者的記錄中可以看出,汶川地震事發后,廣播媒體正是以其快的特點保持了報道的時效性,擔負起及時溝通信息的職責。
其實,對廣播而言,做“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從硬件上來說是最得心應手的,采制編排上的便捷,更是廣播優勢所在。正如這次突發的汶川地震,廣播在搶時機上應比其他傳統媒體快速。
二、節目服務性不斷增強
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立即就節目內容進行了調整,全力以赴打好這場地震報道戰。除了提供一般的災情動態和救援進展外,更是在服務性的節目上下足功夫。
地震發生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尋親紙條》、《平安紙條》等節目,據筆者統計,在5月15號至6月3號期間共播報尋親與報平安信息73次。
身處災區的四川人民廣播電臺在這次地震報道中的服務意識更加明顯。在播報內容的安排上,特別重視為聽眾提供咨詢與幫助,承擔起了地方臺的特殊責任——作當地信息溝通的紐帶。筆者在5月16~17號對四川人民廣播電臺的播報信息進行了分類統計。統計的結果見表一。

從表一可見,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播報的信息,相對于新聞性的災情動態,一些非新聞性的其他信息占了更大的比重(占總信息量的62.18%)。這些信息主要包括:尋親信息、災民通過電臺向家人報平安、災區各地物資與救援隊伍的供求與調配情況、抗災科技知識、路況信息和政府的通知等。在災民的家園化為廢墟的情況下,便攜式的收音機成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最佳渠道。人們更需要的是這類服務性的信息。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與廣東人民廣播電臺的服務性體現在反復播報為群眾提供捐款、捐物渠道與方式的信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節目《和你在一起》、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推出《川粵同心 眾志成城》,為聽眾向災區表達祝福提供了平臺。
災難事件發生以后,廣播除了做好災情播報以外,更應憑借其覆蓋面廣、接受便捷等優勢,在其他通訊信號接受困難的災區中發揮作用,為災民提供服務,將他們的需求及時反映給有關部門,促進營救工作的開展。
三、創新節目內容,注重心理干預
在一些重大突發性災難面前,由于事件緊急,公眾往往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們的思維與行動極易受到媒體左右。這樣的環境下,公眾不僅需要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更需要媒體提供豐富的節目內容。
提起地震救災,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搶救幸存者、為災民提供吃穿與藥物,還有災后防疫與重建,卻往往忽略了地震給災民所帶來的心理傷害。突如其來的地震,給災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災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遭受打擊,生命瞬間結束,家園片刻消失。其實,地震使災民遭受的心理創傷往往比毀掉他們的家園更嚴重。很大一部分經歷者、目擊者以及救助者必定會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等應急心理反應,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往往產生絕望、無助、抑郁等心態,最終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所以進行心理干預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充當著傳達信息的角色,不僅要把最新情況傳達到災民的耳朵里,更要把關懷與信心傳達到災民的心坎里。
廣播在這次地震報道中,筆者收聽的五家電臺在節目內容上不約而同出現了共同的亮點,那就是注重對災民所受到的心理傷害進行干預治療。訪問心理治療專家、播放勵志音樂、說故事、詩朗誦、鼓勵口號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干預節目形態出現在廣播節目里。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感人故事》《勵志故事》節目,以每期節目一個主題的方式來給災民帶來心靈的治療。音樂《生死不離》更是在節目中不斷地播放,傳達了一種全國人民愿與災區攜手共度難關的情感。而廣東人民廣播電臺除了推出特別節目《心理干預如何治療》外,全臺人員還錄制了勵志歌曲《四川之歌——英雄》,在每天的節目里進行高頻率的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通過專訪節目,請專家對災區人民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救助建議。如5月17號推出的一檔節目《心理健康專家:讓受助者哭出來》,給救助者進行心理干預提出正確有效的方法。據筆者對五家電臺的收聽記錄,心理干預類的節目占據抗震救災節目的比重大,尤其是勵志音樂與口號播放頻率高。
在這次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廣播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僅提供與災情有關的新聞,更側重關注災民的心理狀況,通過各種形式的節目為災民解除心理障礙,并試圖讓地震經歷者、目擊者與救助者樹立正確積極的心態來走出地震的陰霾。廣播對于這次重大災難報道的積極表現是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的。■
參考文獻
[1]http://www.cnr.cn/2008zt/
scdz/zxbd/index_20.html(中國廣播網)
[2]楊明.導向.時效.深度——從“非典”報道看央視對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組織實施[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07)
[3]陳江鵬.抗災中廣播作用的充分發揮——武漢電臺交通廣播報道評析[J].新聞前哨,2008,(03)
[4] 段華明.災難心理危機干預[N].南方日報,2007-02-01(A13)
[5] 夏海君.災難報道的新聞視角[J].當代傳播,2005,(03)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