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央電視臺對“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報道為藍本,深入剖析了這次直播在災難新聞電視直播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探討了這些突破對于新聞理論研究和新聞實踐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災難新聞 電視直播 汶川地震 央視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情,中央電視臺迅速反應,集中力量對汶川地震做了及時、科學、全面和深入的電視直播,打破了以往突發性災難新聞電視直播的常態,給災難新聞的電視直播帶來了新的突破,這對于中國電視新聞直播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來說具有深刻的影響。
筆者認為這次直播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1、直播常態化
此次央視對于汶川地震的特別直播報道,采取了一套、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的模式。幾乎24小時直播新聞,基本沒有插播其他常規節目,建立了全天候報道平臺,真正實現了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直播常態化。雖然,對于突發性災難事件的直播常態化是央視特別是新聞頻道所追求的目標,但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真正意義上的常態化直播卻少之又少。此次央視的地震直播無論在時間長度、頻道跨度、節目信息量和反應迅速程度等各方面來看,都堪稱是一次完整意義上的常態化電視直播。
2、反應迅速,時效性強
傳統直播模式下的速報,其實不是馬上報道,而是馬上向上級匯報,上報評估,看能不能播出。①這么一來,無形中極大地降低了災難新聞電視直播的時效性。更重要的是,這期間,主流媒體不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達,將導致大量猜測、謠言的產生,不利于對災難新聞的輿論引導。
而此次汶川地震,央視正確估計災情,打破上報常規,迅速反應,第一時間對地震信息進行了直播。
5月12日15時2分,新聞頻道正在播出的整點新聞打出“突發事件”的片頭——一個棕底白字的小窄條出現在屏幕正中偏下,疊印在播音員的胸線位置。播音員耿薩播報了“來自國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7.6級地震。”
沒過多久,國家地震局刷新汶川地震的震級為7.8級,耿薩進行更正。
隨后,央視新聞中心值班領導收到溫家寶將乘專機趕赴災區的消息,遂決定中央一套和新聞頻道并機直播汶川地震。
15時12分,直播窗口打開。主播耿薩連線在成都出差的央視記者曹越,曹越從成都公用電話亭口述了驚魂初定的成都的街景。
15時20分開始,央視新聞頻道取消原有節目,開始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主播海霞接過了直播的第一棒,隨之而來的便是后來持續100多個小時不間斷的電視直播。②
當晚《新聞聯播》及時播出一組地震的報道準確傳達了中央對救災工作的指示。
5月12日的直播特別節目一直持續到了13日凌晨四點多。
從地震發生到第一條地震新聞的播出,僅僅相隔半小時。央視新聞中心更是快速決斷,立即決定對地震進行直播。不得不說,央視這次打破常規,快速反應,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應變能力,代表了災難新聞電視直播的發展趨勢,是災難新聞電視直播追求高時效性的典范。
3、直播內容全面、深入
央視此次地震直播面臨著三大困難,那就是受災點多而分散,災情嚴重和災區信息不通。面對眾多的受災點和嚴重的災情,在信號傳送設備、通信網絡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央視克服困難,派出大量記者深入災區,創造條件,對地震進行了全面、深入、科學的直播報道。
直播內容一開始主要集中于受災區域,死亡、失蹤和受傷人數,以及地震現場的報道上。隨后,直播內容開始不斷深入和具體,主要分為三大塊:
(1)一線救災情況。包括以溫家寶為首的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工作的報道、重災區的救援工作、其他災區的救援情況、道路搶修工作、部隊隨軍采訪報道、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自發救援行動、國際救援隊伍救援情況等內容。
(2)其他地區對災區的支援。包括各省對災區的支援、世界各國對汶川地震的反應,海外華僑對地震的援助。
(3)背景材料和地震常識的補充。這一部分主要是演播室直播。主持人與地震專家在演播室分析地震原因,救援常識和地震常識等等。
直播從這三方面出發,對災區信息進行了全面、詳實、系統的報道,滿足了受眾對于災區信息的迫切需求,消除了地震信息的盲區,有效地防止了謠言的產生。
4、直播報道具有前瞻性
災難性事件的發展往往具有階段性。這就要求電視直播具有前瞻性,以指導災區救援工作。此次,央視對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就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在抗災工作還處于救援幸存者的階段時,直播室就請到有關專家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進行探討,包括對幸存者的心理干預、災后疾病防治、災民安置、受災學生的復學、應屆高考生的考試、災區孤兒撫育、救災物資的發放等問題的深入討論。
5、對災難信息及時匯總
由于電視媒體線性傳播等特性,災難新聞電視直播對災區信息的傳達往往比較混亂,不易于受眾記憶和理解。這是當前災難新聞電視直播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端。然而,此次央視對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報道卻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對災區信息進行了及時、清晰、有條有理的匯總。在常規報道的基礎上,每晚8點都會對當天的最新災區信息包括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失蹤人數、經濟損失、救災資金及人數、國內外捐款數等等進行匯總。并且直播節目還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這些信息以圖表、動畫和大字幕的形式顯示在屏幕上,由主持人進行細致地講解,使得受眾對各項災區信息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記憶。
6、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此次央視的直播,既滿足了各階層受眾對地震信息的需求,又引導了正確的輿論導向,起到了安撫民心、傳播災情、抑制謠言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把握好直播報道的度。央視對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很好的把握了報道的度,始終保持了溫情的報道基調。對各災區報道數量進行了平衡和協調,對血腥、殘酷或心理沖擊過大的“過度”報道進行了控制。例如,央視前方記者曾傳回一個救援場面,受難者雙腿被壓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為了把他救出來,雙腿被鋸斷。現場拍攝的畫面傳回電視臺播出的時候,鋸腿的畫面被切走。③
(2)及時辟謠以正視聽。央視《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直播特別節目中,先后多次對社會上和網絡上流傳的謠言進行及時的澄清:
5月12日澄清北京將發生6級地震的說法是謠傳,表明近期北京地區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浙江嘉興和上海之間發生了里氏5.7級的地震消息不屬實。5月14日澄清為奧運瞞報汶川地震預報信息純屬謠言等等。
此次央視的直播,做到了即時辟除謠言,使謠言止步于客觀、真實的信息報道,引導了正確的輿論。
7、直播的人性化
央視的直播節目十分人性化。它以人性化的視角來關注災區的生命,以溫情的報道基調撫慰痛苦中的人們,真正秉著“尊重災區群眾,服務災區群,關切災區群眾”的理念進行直播,避免了以往災難新聞直播中出現的“新聞再度傷害”現象,具有很強的人文色彩。
(1)從普通老百姓的人性化視角進行報道。以往災難新聞直播對新聞的選取經常會有“官本位”的傾向,大多數新聞都是從歌頌政府救災工作的角度來報道。而此次央視的《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直播特別節目秉持了“民本位”的報道理念,以人性角度審視災難,集中力量關注災難中的生命,關注災難中的人的行為、困境及精神狀態。用更多的篇幅報道災難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心理特點和情感變化。
(2)保護和尊重被采訪對象。媒體的頻繁采訪和報道,將使災民們重復回憶痛苦的經歷,造成再次的心理創傷。而央視此次的直播節目在前期采訪和后期播出中都特別注意保護和尊重被訪災民,避免對其造成再度傷害。央視的直播節目無論是對災難事件的采訪方式,還是報道中的遣詞造句、畫面使用,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對人的尊重與關愛。同時,節目的前線記者還準確的把握了采訪對象的心理,尊重他們的感情、隱私和權利,保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央視的前方記者曾傳回一個畫面:50個遇難孩子躺在操場上,他們的老師在鞠躬。編輯看到畫面后,雖然覺得很感人,但堅決不播出。④ 原因是,如果讓遇難孩子的家長看到孩子的面孔和遺體出現在電視畫面上,將會對這些痛失子女的父母造成更大的心理創傷。
(3)強調服務性。此次央視的地震直播節目的服務性很強。從5月13日開始,節目每天都會集中播放災區孩子的尋親信息,以幫助其找到失散的父母。同時,節目還開通了尋親熱線和尋親網絡平臺。這是以往災難新聞直播節目所沒有的。
綜上所述,中央電視臺對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打破了以往突發性災難新聞電視直播的常態,在災難新聞的電視直播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突破。而這些突破也給了我們幾點有益的啟示:
1、建立災難新聞直播應急機制
央視此次直播雖然反應迅速,報道深入,但整個直播節目的組織、策劃和執行仍然忙亂,無序,沒有形成機制。而突發性災難事件的電視直播卻離不開快速的反應機制。災難事件因其突發性而不可預測,難以把握,只有在日常報道的基礎上,建立有效而快速的反應機制,才能使直播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由此,我們應當總結經驗,盡快建立一套災難新聞直播應急機制。
2、政策環境是新聞改革的基礎
從5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始正式施行。《條例》第十五條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信息公開為慣例,不公開是特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給新聞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所以央視對災難新聞電視直播的創新,離不開時代的進步,離不開政策的進步。■
注釋
①崔均鳴.災難新聞的價值取向[J].青年記者,2007,(14).
②石巖.CCTV地震直播實錄.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③石巖.CCTV地震直播實錄.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④石巖.CCTV地震直播實錄.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出版.
參考文獻
①沈忱.中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導演手記[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②鐘新.危機傳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③田中初.新聞實踐與政治控制:以當代中國災難新聞為視閾[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④吳玉玲.廣播電視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7
⑤鄒哲敏.論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報道[D].暨南大學,2004
⑥呂艷.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常規化發展研究[D].廈門大學,2006.
(作者:許亞荃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碩士生導師;文倩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新聞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