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思想素質修養
新聞工作是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新聞事業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其特殊作用決定了新聞記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肩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宣傳報道、教育人民、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光榮使命,因而新聞工作者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
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做好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所以,記者要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列主義,領會黨和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只有如此,才能具有崇高的信念,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把黨的聲音準確地傳達到人民中去,把人民的呼聲反饋給黨和政府。
知識素質修養
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從事各種專業的人們,都有自己相應的知識結構。那么新聞記者相應的知識結構應該如何呢?對此,新聞界有不同的說法和觀點:有人主張記者要當“雜家”,也有人主張記者要當“專家”。筆者覺得,一位稱職的出色的新聞記者應該既要成為“雜家”又要成為“專家”,要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首先,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學、哲學、邏輯學素養。記者天天以筆為伍,用語言采訪和表達,語言學無疑是必備知識之一。而哲學素養能令觀察分析判斷及時準確深刻,邏輯學素養對新聞事件的切入和報道更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新聞記者要廣泛瀏覽、盡可能掌握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知識、歷史知識,開闊記者視野,有助于采訪活動。
但“雜”中尚要有“專”,要圍繞新聞業務而“專”。
首先,要掌握新聞專業知識,其中主要包括新聞專業知識基本體系,中外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采編等專業知識。記者需要掌握這部分知識,就像一名戰士熟知種種武器一樣重要,一個記者如果不去鉆研新聞業務知識,起碼的實際工作也難以應對,更談不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新聞事業的發展趨勢也表明,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必須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未來的記者必須經過大學新聞系的專業培訓。
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新聞記者應該按照職業需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汲取各種知識,逐步建立起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不僅僅是一個“雜家”或“專家”。
業務素質修養
要想成為一個稱職的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修養和廣博的知識素質修養,而且還必須有較高的業務素質修養,掌握從事新聞工作所必須的基本技能,新聞記者的業務素質修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掌握語言文字的技能,語言文字是新聞記者的主要工具,新聞記者的勞動成果也主要通過語言文字體現出來,因此新聞記者要努力提高語言文字技能,做一個談吐自如,文筆嫻熟的新聞工作者。
掌握攝錄技能。傳統中記者的新聞寫作與報道通常是單一的,分離的,文字記者大多只寫文字報道,不能攝影攝像,而攝影記者一般不能搞文字報道,現代的傳播技術的數字化手段逐漸打破了這界限,這就要求記者善于應用多媒體,掌握一定的攝像攝影技能,在新聞報道中適當用文字報道就用文字報道,適合用圖像報道就用圖像報道,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聲有色,圖文并茂,才能滿足受眾的要求。
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
記者職業道德是記者采訪、傳播新聞過程中與人與社會相處時的行為規范,而記者眾多行為規范中確保公眾所接受的消息絕對準確是記者職業道德的首要要求。1954年國際新聞記者聯合會通過的《記者行為原則宣言》指出:尊重真理及尊重公眾獲得真實的權利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責任。為履行這一責任,記者要忠實收集和發表新聞,公正評論與批評;不刪除重要新聞,不假造材料。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認識到,新聞之道在于求真,真實地報道真實地反映實際,是新聞記者工作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新聞事業的規律之一。
如果說職業道德是以善惡評判為價值導向,那么法律則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它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行為的調整與控制完全有別于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行為的調控,是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如憲法法律、規章命令,還有黨的宣傳紀律和黨的新聞政策等。新聞記者必須在自覺遵守法律和宣傳紀律的基礎上,堅持和發揚清正廉潔的作風,反對有償新聞,杜絕索賄受賄敲詐勒索等嚴重違反職業道德,觸犯法紀的行為,努力從我做起,樹立行業新風。
重視新聞記者的素質修養是我們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之一,因為新聞記者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紐帶與橋梁,肩負“開啟民智,向導國民”的社會責任,所以廣大新聞記者只有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樹立良好的職業風氣,才能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