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當今主流新聞傳播觀念中的一個亮點,這是新聞媒體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良好形象的關鍵,也是一家媒體成熟的關鍵。本文從新聞報道的價值本位和社會價值層面分析了人文關懷與新聞本位之間的密切關聯,最后從人文關懷的指導理念出發,提出新聞報道應該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人文關懷 價值觀 民生新聞 平民化視角
當今社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工具理性或科學主義思維模式日益暴露其缺點,非理性或人文主義思維被人們重新提起并得到重視。人文關懷不僅僅成為媒體報道的視角,題材選擇的導向,作為一種精神它更應該成為新聞媒體工作中必須加以考慮的原則,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中,包括從選題、采訪到表現形式的選擇。
新聞以人為本的價值本位
在新聞傳播中,很長時間以來實行的是“傳媒為本”的路線。所謂“傳媒為本”,說到底,傳播活動是為了傳媒所有人、出版人及其背后的階級、階層、政黨的政治或經濟利益,所以這個方針實際上也是傳播者本位。“傳者為本”,一切從辦傳媒人的需要、利益、意志、興趣出發,很少考慮或根本不考慮對傳播對象的關懷、尊重和滿足。于是,新聞傳播者在選擇新聞的時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謂的“新聞價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獵奇性、能否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轟動效應為標準,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級趣味。最近幾年風起云涌的社會新聞,由于經常報道一些自殺、跳樓、打架等突發事件,更是被不少業內人士稱之為“八卦新聞”而屢屢遭批評。誠然,新聞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轟動本無可厚非,問題關鍵是新聞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往往被忽略了。人們的眼睛只盯著事態的發展而無視扮演主體角色的人的感受。收看收聽閱讀新聞的人們也只是一群充滿好奇心的旁觀者。而當前,人文關懷已經日益占據了人們的思想領域。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本文化、一種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重視人的主體性作用和自由創造精神,是對人生命存在價值的終極關懷,也是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旋律。新聞媒體需要通過人文關懷這種形式來實現傳播文化、引導社會輿論、提供休閑娛樂的社會功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緊密連接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新聞報道中不僅要倡導人的價值、尊嚴以及社會公平公正性;還要提倡“受眾本位”的回歸,也就是媒介活動中,要以受眾為主體,尊重受眾、了解受眾、反映受眾的生活狀態和心聲,盡量滿足受眾的各項需求。
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社會價值
新聞媒體肩負疏導社會矛盾,糾正社會轉型期失衡的價值觀的責任。新聞媒介在傳播新聞事實的同時也傳播著價值觀。近年來社會不公、貧富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嚴重,社會矛盾日趨復雜化、尖銳化,需要大眾傳媒加以疏導,而政治說教方式的新聞報道顯然已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承擔這樣的責任,需要新聞工作者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新聞傳播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蒼生大眾、關懷普普通通的人。真正的人文關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關愛和善意的表達,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空洞的泛愛精神,不僅僅是眼淚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內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嚴,所弘揚的蘊于其中的質樸、堅韌、善良和互助這些美德,道德價值的存在正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
新聞報道站在時代潮頭,反映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普通人。如果缺乏平凡的普通人物,我們的報道就會失去廣泛性和群眾基礎。要讓更多的普通人和典型人物一起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只有樹立這種理念,我們才能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發現不平凡的閃光點。只有樹立這種理念,才能體會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發現問題,想老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需,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正的俯下身去,尊重、關注、研究、報道大眾。普通百姓是新聞媒體人文關懷的主體。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展示他們的喜怒哀樂,使傳播和受眾獲得嚴格意義上的同步、情感的共鳴,顯示現代傳播對時代、對生活對受眾的一種尊重,增強觀眾與新聞主體人物命運息息相關的親近感。
新聞報道關注的不僅是面向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公眾的生存狀態和個性狀態,當然也包括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較之新聞報道的社會批評角色,新聞報道平民化品格可以看作是媒體宣傳觀念的一次革命,它標志著新聞報道開始超越社會評判層面,進入了人的評判層面。但是新聞報道的角度要平民化和新聞報道內容的平民化并不標志著它的視線完全投向平民,有時恰恰相反。簡單說,記者將鏡頭對準了拾垃圾的農民,對準了市民的瑣碎生活,有時并不意味著媒體對他們飽含深情的關注和命運的探討。在2005年有兩篇報道都是關于東南沿海漁民休漁期間的新聞,內地有一家電視臺是這樣報道的:現在已經進入休漁期,所有漁民都不能進行捕撈,違者重罰。而鳳凰衛視的報道是在這個通告的背景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休漁期間漁民的收入從哪里來?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報道,反映了新聞人不同的新聞意識。鳳凰衛視這樣的態度,這樣的角度,讓平民化的內容變得更加立體、客觀、豐富,是真實的向下看的平民化。
人文關懷原則改造下的新聞報道
明確了人文關懷原則下的新聞報道所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后,新時期好的新聞報道在人文關懷的要求下應該做出這樣的新聞。
1、我們需要符合不同受眾需要的新聞
作為傳播者,電視從業人員對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應當有所了解,并提供相應的服務。當然,受眾的需求有不同的方面,比如對社會發展、國家形勢、全球信息的宏觀需求,也有出于不同的興趣點對運動娛樂等不同信息的需求。給受眾提供真實影像和真實思想的媒介被廣大受眾歡迎,因為人類喜歡和信仰真實的東西。
2、我們需要有人情味的新聞
人情味就是人情性,就是對新聞內容契合人類基本情感的程度的度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看作是新聞對人性的展現、挖掘或捕捉,它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人與社會的關聯,以及人類獨特的情感特征,并進而喚起受眾的廣泛共鳴。有關人情性的基本共識大致可以描述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憐憫。對不幸的人物或人群悲慘的命運給予關注,并提示他們不幸的根源。(2)幽默。日常生活當中所出現的戲劇化特征能夠為新聞作品帶來的收視趣味。(3)故事性或懸念。(4)對婦女兒童的關注。婦女兒童的處境總是能夠被安置于一種特殊的視角來觀察,對他們的關注能夠反映人性中最根本的善意。
3、我們需要現場感強的、能夠真實反映新聞事件真相的新聞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和其它媒體相比,電視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有畫面,它本身具有真實反映客觀事件的能力。廣大電視觀眾對畫面的現場感和真實性的期待,使它至今都處在強勢媒體位置上。每當重大的體育賽事、戰事發生,電視收視率就直線上升,正說明了這一點。
4、我們需要有深度的新聞
這是從媒體發展角度提出的要求。雖然電視以聲像兼備取勝,但僅僅是以畫面展現新聞還不夠。觀眾還希望獲得畫面以外的更多的信息。比如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背景情況,不同的人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這就需要借助點評、評論或其他新聞手段。這種形式的運用有助于提高電視新聞的專業化程度,使節目具有宏觀視角和立體效應。
民生新聞關注的是人民的生計問題,與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衣食住行那么簡單,它關注的是人們生存發展的長遠計劃。民生新聞不僅是社會新聞,民生新聞能反映記者的眼光和思想深度。關注社會新聞的記者如果始終把眼光停留在市井新聞的層面,其思想深度也很難體現出來。只有把報道社會新聞與關注國計民生、關注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記者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也才能塑造媒體的權威性和美譽度。媒體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性和美譽度,就必須在有深度的民生新聞方面做文章。
總之,在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不僅僅應體現在報道視角、題材選擇的導向上,而更多應該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成為媒體報道必須加以考慮的原則,它應該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中,包括從采訪、選題到內容寫作和表現形式或是鏡頭切換的選擇。尊重、關心被報道對象及受眾,公平、公正的反映報道對象的工作、生活。報道所選取的題材要能真正打動、反映受眾的心聲,使被報道者和廣大受眾切實的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注釋
①童兵:《科學和人文的新聞觀》,《新聞大學》2004年夏季刊
②胡妙德:《電視傳播與人文關懷》,《電視研究》2003年第七期
③《對當代傳播中人文關懷的反思》,新聞前哨2003年2月17日
④《當代新聞學原理》,劉建明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