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報紙副刊被稱之為文學的芳草地,刊登的作品,一般文字考究,內容風雅,多為文人寫作。近年來,隨著都市報走入百姓家,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這個傳統逐漸失去了立足的基礎,主要讀者群從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變成了在單位家庭之間奔波的廣大市民,而后者,在柴米油鹽的間隙,需要更簡潔、更貼近生活的作品,這種需求使得報紙副刊跟著做出相應的轉型,主要的變化,為以下三點:
將讀者變成作者
長期以來,普通市民主要充當著報紙副刊的讀者,而由職業文人或者文學愛好者來提供所謂的“精神食糧”,然而,普通人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在柴米油鹽的縫隙里,同樣有表達自己的愿望。雖然,他們沒有受過文字上的系統訓練,對于創作的規律不甚了解,作品的結構難免會顯得有些混亂,文字也不夠雅訓,但是,因為他們的創作完全是由內心的情感所推動,所以文字中有著比上面所說的一切更為珍貴的東西,就是真情實感,原汁原味。對于生活樸素的敘述和臨摹,可能比職業文人寫作更為生動。因此,作為編輯,應該打破成規,大膽選用這類稿件。我曾收到一封稿件,歪歪扭扭的鉛筆字,寫在幾張作業紙上,大致內容是,她是一個相貌丑陋的女子,好不容易嫁掉,卻因為生下一個女孩,丈夫離她而去,為了生計,她離開家鄉,帶著女兒,來到省城打工,工作很難找,她最后自己開了一個醬肉鋪子。窘迫的日子里,她與女兒相依為命,在狹窄的出租屋里,她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有光明的未來。
這篇文章文字頗不通順,錯別字更是隨處可見,但因為文章出自真心,毫不矯飾的情感,原生態的細節,足以將人打動,所以我很費了一番功夫,終于將文章修改好,刊登出來,發表之后,效果很好,不斷有讀者打來電話,要對這位女士提供贊助。
普通人的文章里,往往更能看到個人與命運的奮爭,看到生命的力與光華,并因此牽動人心。作為編輯,我也時常會從職業身份中脫離出來,牽掛著作者們的人生走向,以至于最終和一些作者成為了朋友,即使他們隨著心境的改變而不再寫作,仍然會有一些聯系。
文化經典草根敘述
草根敘述如今非常流行,上面所言,把普通讀者變成作者是一種,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于經典之作,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重新進行解讀。這種方式在電視以及出版界屢見不鮮,我們把它搬到報紙上,還屬于吃螃蟹的嘗試。
筆者編輯的《人生百味》副刊有一個“文化”專刊,專門刊登這種對于經典和歷史的重新解讀,作者們不是憑借深厚的學問,而是憑借個人的人生經驗,對于人性的了解,以及個人活潑生動的性情,對于經典進行“入乎內,出乎外”的解讀。
比如,眾所周知,孟浩然懷才不遇,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他在王維家與唐玄宗不期而遇,唐玄宗讓他朗誦自己的作品,他隨口念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明皇很不愉快,說我什么時候把你拋棄了呢。從此對他更加冷淡。歷來文人對此眾說紛紜,大多認為孟浩然的矜持與清高導致這一結果,但《人生百味》“文化”版上曾經發表一篇文章,題目叫《總有一種撒嬌讓你淚流滿面》,認為,孟浩然選擇這首詩,其實是一種撒嬌,他以此表示對唐玄宗的不滿,希望對方能給予讓他滿意的回應,不曾想,正是這種撒嬌激怒了唐玄宗,落得終身落寞。
這種分析解讀當然不是標準答案,然而世間又何曾有標準答案,而文中透露出作者對于人性犀利的剖析則讓人耳目一新,能夠吸引住忙碌的普通讀者的眼球;另外,它也有一個普及的功效,將一個很文化的典故,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重新加以詮釋,起碼能夠為讀者增加一些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有用的東西,才能被選擇,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網絡和報紙之間架起橋梁
不可否認,網絡作為媒體一種異軍突起,它以門檻低容量大的優勢,對于其他各種形式的媒體構成了威脅,但是,它的優點,另一方面也是缺點,門檻低會造成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容量大則會使得垃圾信息充斥,久之令讀者頭昏腦脹,棄之而后快。
而報紙副刊,正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網絡和紙媒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如今開博者甚眾,其中不少是有表達欲望,但沒有勇氣進行所謂的“寫作”的人,而博客,作為個人的心靈空間,給了他們充分施展才華的余地,因此,博客上的好文章層出不窮,值得編輯去尋找辨識。
《人生百味》隔三差五推出“博客”版,所選用的,就是從博客上下載的好文章,同普通的投稿相比,它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輕松,也更加見真性情,雖然,其中一些并不符合“文章”的標準,卻以它的生動另類乃至“無厘頭”,為廣大讀者喜愛。
選用博客文章,關鍵的一點,是要將無病呻吟與真情流露區別開來,將言之無物與自由靈動區別開來,做到了這些,就能將好文章從廣闊的博客空間里沙里淘金般篩選出來,奉獻給廣大讀者?!?/p>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