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樓下的報攤去買報紙,南京的《現代快報》《金陵晚報》經常買不到,我問老板為什么這兩份報紙賣光了,而本地的報紙還剩這么多。老板回答說,這兩家報紙比本地幾家報紙好看,報紙上刊登的都是好看的社會新聞、娛樂新聞,讀者愛看。確實是這樣,就拿國際新聞來說,這兩家報紙除了特別重大的政治新聞就很少刊登這些“不好看的時政新聞”,而把絕大部分的版面用來刊登那些好看的社會新聞、娛樂新聞、花邊新聞等等。也許就是它們的新聞比較娛樂化,吸引了讀者的眼球,讓這兩家南京的報紙在合肥報攤上暢銷。
這種新聞的娛樂化的傾向值得分析。
新聞娛樂化形成的原因
新聞的娛樂化與社會文化現象緊密相連,我們要認真看待新聞娛樂化問題,遵循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辦事。新聞的娛樂化是當今中國的新聞傳播業界的寵兒,它的定義和解釋要比娛樂新聞復雜得多,所涉及的社會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獨特之處。
首先,從受眾層面上來看:受眾的需求給它生存的空間。當今的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多元化的,人們渴望獲得周圍世界變動的信息從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人們的需求不再僅僅是過去那種政治味濃厚的“教導”,他們還需要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們除各類信息的獲取外,他們還希望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新聞傳媒能為他們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消遣。新聞的娛樂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輕松活潑的文化休閑方式,滿足了受眾的享樂和游戲的心理需求。
其次,從經濟層面上看:媒體的利益也促使新聞的娛樂化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進入市場經濟后,很多媒體從原來的事業單位轉向企業化經營,向市場要效益。要有利潤,就必須創造出好的媒介產品,以迎合受眾的需求。受眾愿意看什么,媒體就得給什么,否則,無論你認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們歡迎,銷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話。所以媒體盡量使自己的產品大眾化,受眾在文化方面的特殊興趣引領著媒體傳播的趨向,迎合受眾,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意味著獲得經濟效益,對經濟效益的渴求驅使著各家傳媒盡力使自己所傳播的信息能讓受眾滿意。其最終結果是,傳媒有意識地進行針對受眾需要的娛樂化新聞傳播。
第三,在文化層面上來看:大眾文化的流行為新聞娛樂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伴隨著社會轉型,大眾文化取代精英文化開始走上社會前臺。所謂大眾文化,指的是“在工業社會中產生、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傳播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的文化”。
最后,從社會層面上看:新聞的娛樂化能夠大行其道,與社會的認可也有關。新聞的娛樂化給媒體帶來了活力,使其充分發展自身,媒體實力的壯大必然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他們靠自己生產的傳媒產品完全可以養活自己,并且還為國家創造出很大的利潤,政府的經濟壓力大大減輕,又何樂而不為呢?整個社會都陷入在一種全身心地放松之中,緩解壓力,在這樣的輿論下,新聞的娛樂化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于新聞娛樂化的一點擔憂
新聞的傳播規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如果新聞的娛樂化很好地遵循這些傳播規律,它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但是,實踐中這樣的尺度很難掌控。
有的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特別是商家的青睞,竟然把新聞的根本性質改變了,使新聞報道混同于娛樂行為,生活的真實反映似乎可以變為任何個人的道聽途說、隨意鋪排,甚至可能是傳播者的主觀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講古,有的好像編順口溜,有的竟如調侃玩笑,哪里有一絲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絲一毫的言之鑿鑿?新聞節目各有各的形態,各有各的性質,硬是讓所有新聞報道承擔娛樂綜藝節目的任務,是南轅北轍的,是毫無道理的。不分青紅皂白,不問高低深淺,一切以追求經濟效益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是嚴肅的、負責的傳播者應有的態度。真正的好的新聞節目,也要注意角度、講究形式。角度新穎、形式完美,自然會給人以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無窮。
所以,在如今的新聞娛樂化的大潮中,無論是做娛樂新聞,還是別的新聞,最低限度都不能忘記或者忽視新聞的基本規律。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眼前利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必然禍害無窮。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淺薄的狹隘認識所束縛,盡力放開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聞的規律,勇敢地、堅定地向前走去,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作者單位:安徽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