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紙質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新聞同質化已經成為困擾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特別是對地方都市報而言,由于新聞來源單一等原因,日趨嚴峻的新聞同質化不僅暴露出報紙自身特色的缺乏,更降低了報紙的影響力,甚至為其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作為地方都市報的一名一線記者,數年來的工作實踐和經歷,使得筆者對此的體會尤為深切。在此,特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以供參考。
一、新聞同質化的一項小型調查:
根據筆者2007年8月5天內,對合肥市A、B兩家當地都市報本地新聞見報稿件的簡單統計:
8月13日A報見報稿件47篇,與B報同質稿件5篇,同質率約為11%;8月14日A報見報稿件70篇,與B報同質稿件12篇,同質率約為17%;8月15日A報見報稿件50篇,與B報同質稿件13篇,同質率約為26%;8月16日A報見報稿件68篇,與B報同質稿件10篇,同質率約為15%;8月17日A報見報稿件56篇,與B報同質稿件9篇,同質率約為16%。
綜合5天對比,A、B兩報新聞同質化最高低的為11%,最高的達到了26%。也就是說,兩張報紙每刊登10篇稿件就有1至3篇是同質化新聞。特別要強調的是,在國際、國內新聞的報道,同質化現象更為嚴重。
二、現狀分析:
目前,媒體的新聞同質化問題特別是都市報,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就合肥地區而言,現有的5家都市報都明顯存在著這一問題,而且有著日趨嚴重之勢。
筆者深深感覺到,絕不能再僅僅只是知道同質化問題的存在,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和迫切需要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了。原因有三:
第一,不擺脫同質化旋渦,幾乎等同于放任自生自滅,都市報必須自救。目前,各家媒體的新聞來源幾乎毫無秘密可言,很多新聞是你有我也有,這從筆者上述的小型調查里可以看出一二。試想,如果5家報紙一張面孔,讀者為什么偏偏要選擇其中的某一家呢?各家都市報均無鮮明特色可言,讀者又為何要選擇都市報呢?
第二,常規狀態下的新聞競爭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質化問題是由新聞理念、新聞來源,乃至新聞操作方式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根據本質決定外在的哲學規律,這些本質上的原因決定了任何一家都市報在目前狀態下幾乎都不可能長期穩定保持著一種比競爭對手明顯高出一籌的狀態,這是單憑抓獨家、搶新聞、搞策劃等常規競爭模式所無法徹底改變的。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誰都不愿求新求變,則意味著整個都市報行業都將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對各地都市報而言,也許多年來逐步形成的當地報業競爭格局目前尚較穩定,這也給很多從業者帶來一種錯覺——大家都差不多,我們也還行。可長此以往,我們的上帝——讀者們會認為,都市報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隨之而來的將是讀者群的越來越嚴重的流失,這將直接導致都市報在與其他類別媒體競爭中的全面潰敗。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求變,只有搶在別人之前變才是出路,而且變得越早前途越光明。特別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變不是局部的改善和提升,而是從總體到局部的、能給人耳目一新感覺的全新變化。
三、對于地方都市報擺脫新聞同質化的幾點建議:
1、在總體思路上,樹立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是擺脫同質化的有效途徑
筆者認為,重新審視自身,樹立更為鮮明的特色是都市報擺脫同質化,超越競爭對手的有效途徑。當然,如果能創造自己獨有的全新的特色更好,但若暫時無法確定,我們不妨進行有益的借鑒。
分析目前國內幾家代表性都市媒體,如《現代快報》《新京報》等,可得出以下幾種比較成功的截然不同的風格:高度、權威路線;輿論監督路線;全面、細致的服務路線以及新奇新聞路線等。
作為地方都市報,均可從這些目前國內較為先進的都市新聞操作模式中,尋找解決自身發展方向問題的“參考答案”。當然,一味的模仿只能帶來短暫的改良效果,要找到最合適自身的定位,必須通過創新,塑造更適合自身的鮮明特色。
2、在具體新聞操作方面的3點建議:
第一、為新聞作延伸報道。用“新聞背后”的視角,滿足讀者更多的閱讀需求,并利用局部突出化的版式設計抓住讀者眼球。如某一重大法規出臺,其延伸報道內容可包括:決策源點、決策焦點、決策者說、決策試體驗等。
第二、軟化新聞寫法。現代都市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硬新聞非常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疲勞感,而軟新聞更能帶來閱讀的輕松感,讀者更樂于接受。建議根據新聞類型使用或輕松或溫馨或俏皮、幽默的寫法,從新聞體式上作出明顯改變。
第三、按照總體思路開辟一系列的特色版塊。以合肥當地某新銳都市報為例,該報曾開辟的文物考古專欄一度就很火暴。除考古版塊外,還可考慮設置新奇新聞類的動物新聞版塊、特色人物(人群)版塊以及服務類的有問必答版塊等。
特別強調的是,新的報道形式、寫法和版塊等,一經確定必須嚴格遵行——只有長期的堅持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回報。■
(作者單位:安徽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