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在新形式下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聞宣傳工作面臨的任務,著重強調了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作為主流媒體的安徽人民廣播電臺,要時刻記住胡總書記的話,記住自己所承載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掌握新聞工作主動權,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輿論氛圍。
輿論導向指的是在新聞宣傳中占主導地位的輿論傾向。它的作用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正確地反映社會輿論,把群眾中分散的意見通過新聞媒體反映出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二是引導輿論,用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去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使群眾認識真理,掌握政策。
一、以節目為中心,立足正面引導
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包括廣播電臺在內的任何傳媒都必須不折不扣堅持的主旨。具體如何去做,最主要的是工作作風問題。一方面要真正深入了解和掌握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做到吃深吃透,心中有數;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挖掘出那些生動鮮活的人和事以及緊扣時代脈搏的閃亮思想。
《全省新聞聯播》節目是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最重要的新聞節目之一,每天播發20分鐘的時政新聞。忠實地傳達省委、省政府聲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疾苦。節目立足于正面宣傳,及時播發快訊,根據新聞事件本身的特點及受眾的要求還會做詳細報道,比如做成錄音新聞或寫成評論或發系列報道,分析新情況,提出解決措施和辦法,增強群眾的信心和決心,而不是簡單地一報了事。節目內容的播出起到了鼓舞人心和激勵人民振奮精神建設美好家園的作用。
二、以公眾知情權為目標,加強新聞的快速反應能力、采集能力、解釋能力,強化輿論導向意識
在新聞事件面前,第一要做到快速的連續的反應,第二要有獨家視角,這是廣播電臺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2007年7月,安徽省遭遇了高強度、高頻率、大范圍的自然災害,特別是淮河干流發生了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電臺派出記者第一時間發回報道。7月10日王家壩閘開閘蓄洪,本臺記者從現場發回報道并與中央臺連線,一時間,全省、全國的聽眾為安徽蓄洪區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感到敬重。與此同時,有很多外省聽眾有疑問,認為既然蓄洪區不適合居住,那為什么不讓蓄洪區內的老百姓遷移出去呢?事實上,我省從2003年起就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在地勢較高的莊臺建造房屋,到2007年已安置數萬人,2007年洪災蓄洪區內6萬多人早已遷移并固定居住在安全地點,蓄洪前蓄洪區的總共3684人已安全轉移。節目又針對性地作出報道后,聽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心,起到了解惑釋疑、穩定人心、引導輿論的積極效果。
三、創新節目形式和內容,增強宣傳效果
安徽電臺《全省新聞聯播》節目記者、編輯圍繞各時期熱點、難點、亮點,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采寫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報道。2007年,安徽實施12項惠及4000多萬人的民生工程,人均受益近200元,5萬多人次接受了城市醫療救助,300多萬農村人口告別飲水難。民生工程初步解決了“生活難、看病難、上學難”等突出問題。節目就此內容精心策劃,特開專題。記者采訪深入,通過一個個實例,對政府實實在在的做法、受益群眾說出自己得到的實惠等不定期連續報道。讓人聽了之后精神振奮。
近幾年,安徽電臺《全省新聞聯播》節目進行了許多創新。重大事件、突發性事件基本采用錄音報道、現場報道的形式,使節目突出了廣播特色。比如連續報道《崛起的安徽》,記者在報道時不單是羅列數字來表明成績,而且采用了抒情、議論手法,跳出了一般化新聞報道形式。再有些動態新聞,記者堅持從一線發回現場報道。如:2007年巢湖出現藍藻事件,記者深入事件現場進行實質性的采訪,并結合專家的講解,用描述性的語言將現場的真實情況再現給聽眾,并告知:巢湖藍藻沒有形成大面積暴發,巢湖市26萬人大水缸沒有遭到污染。,在節目形式上也作了創新,如節目開頭和結尾用的音樂大氣、時尚。還根據不同欄目制作片花,給聽眾以視覺的效果。
改進會議報道形式是我們創新的另一方面。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廣播,當然少不了會議的報道。但是,如果總是用老一套的模式如“今天我省召開了什么會議”、“會議指出什么什么”等等,勢必造成乏味。因此,我們力圖在報道手法上跳出這種舊框框,從會議上獲得的主要信息,尤其是從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的角度去寫,使枯燥的會議消息變得生動起來。如2008年“西洽會”上,我臺記者沒有像往常那樣簡單報道議程,而是深入采訪,從經濟的角度發回《從西洽會看會展經濟》等富有新意和一定深度的作品,既宣傳了西洽會的成果,又昭示了“會展經濟”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
(作者單位:安徽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