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建立,不單是制度方面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民主、法治的意識和價值觀在公民思想中扎根。民主意識是指公民知道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包括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權、對議程的最終控制以及成年人的公民資格。民主意識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制度建立和維護的精神保證。
網絡的興起從根本上拓展了自由言說的空間,非自覺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推動力量,尤其在擴大政治參與、提升民主意識和推動市民社會建構等層面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顯然,有必要透過現象理性地把握網絡政治參與的內涵和本質,正確地利用網絡漸進地積極地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識。
一、網絡與政治參與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所謂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的途徑和方式,參與政治過程,直接或間接地對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和政策決策施加影響的活動。‘作為民主的一種實現形式,政治參與可以起到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穩妥地矯正政府的行為和公民的意愿與選擇之間的矛盾的作用。’”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出現的重要表述。今年6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兩次強調“要繼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首先,公民對政治生活的有效參與,需要表達自由。”大眾傳媒所具有的公開性和廣泛性,使之成為公眾政治參與的有效工具,也是體現公民民主權利的重要陣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相比較,互聯網快速和互動以及實時參與的特點,無疑成為全球政治參與最活躍的地方和政治民主最開放的前沿,在政治參與方面,網絡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功能,如網上選舉、網上民意調查等等。
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跨越國界等特點可以使公眾能得到更多方面的信息,將具有活力,將更具有批判性和懷疑精神。這對于民主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后,網絡不同于傳統媒體受到嚴格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在網絡的虛擬社區中,民意可以充分表達;意見在充分博弈的基礎上有可能達成最優方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傳統媒體的輿論支持,以及人大等各種層次的民主機制加以平衡和制約,這些公共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近年很多重大的公共性問題是憑借著網絡的平臺展開的。“史上最牛釘子戶”、“山西黑磚窯事件”、“華南虎照片風波”、“廈門XP事件”等等都是先在網上得到民眾的廣泛關注,形成輿論壓力,繼而影響到決策的制定和問題的解決的。
2007年3月16日,在一年一度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如此開場:“這次‘兩會’受到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單就互聯網上向總理提問題的已經超過10萬多條,點擊的人數超過2600萬人次。”可見,在網絡上,長期聚集著大量關心國家和政治生活的公民,通過網絡互動以及自由而平等地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的討論,已經成為這些公民的常態。可以想見,當現實的民主制度成熟的時候,這些在網絡政治參與的公民將成為現實中具有民主意識的楷模。
借助于因特網空間而建立的網絡社會,是不受某一集中權力機構管制的、條條框框束縛即可運行的社會。網絡政治參與使得普通公民漸漸具有民主意識,嘗到了“直接民主”的滋味。所以通過網絡來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可以在現實社會中提升民主的品質,促進我國的民主進程。
二、如何培養網絡民眾的民主意識
民主意識是可以培養的。“政治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一個公民有充分的刺激,他就能夠像學習其他社會知識一樣,很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而成為一個熟練的政治參與者。”網絡政治參與中的民主意識值得珍惜,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現階段,政府須主動擔負起對網絡民眾民主意識培養的責任,謹防網絡民主導致的“多數人的暴政”的可能性,將網絡民主的風險降到最低,如何培育起理性、有序、法治的民主意識是無法逃避的政治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要“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胡錦濤總書記的對網絡時代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同樣可以作為政府對網絡民眾民主意識培養的要求。
1、擴大公民參與度,提高網絡民眾的民主素養。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是實現民主的兩大基石。擴大公民參與度的前提是信息決策系統的透明度,所以,政府應該“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盡可能多的提供公共事件的信息,這樣才有助于實現公民的知情權,鼓勵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為公民參與提供有效的技術途徑。
要營造網絡寬松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必須重視網上公民的責任意識、寬容精神、協商意識,使公民確立自身作為思想主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與他人就公共事件的商討的原則,實現從臣民到公民意識的轉變,塑造網絡政治參與中的民主意識。“沉默的公民或許會成為獨裁者的理想臣民,但對于民主制度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2、提升網絡輿論引導的藝術,重塑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俞國平在《關于“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一文中說:“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政治也是一種政治藝術。推進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設計和高超的政治技巧。”
通過互聯網的平臺,使更多的人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民意渠道更加暢通,使民主程序機制更加完善,而且大大降低民主成本,提高民主的效率。 通過網絡的政治參與的功能對公民進行民主意識的培養可以說就是以一種較小的代價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基礎。而民主意識的培養同樣需要技巧,尤其是在網絡上。
由于網絡輿論的自發性,理性與非理性的輿論表達交織在一起。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網絡政治參與始終伴隨著感性與理性、狂熱與吻合、激情與極端、思考與宣泄、極端與適度的矛盾。培養民主文化意識和民主道德素養需要政府進行引導,以防止網絡輿論走上“多數人的暴政”。這就對政府行政人員尤其是領導階層的素質和領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傷害公民民主熱情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引導輿論,樹立正確的民主道德觀念和民主文化意識。
網絡為公民提供了政治參與的新途徑,同時也使公民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增多:網絡上造謠、誹謗、煽動甚至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言論等問題也凸現出來。這些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是對民主精神的違背,而且也嚴重制約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急需立法和采取約束制度進行管理。有法律保障的民主才是平等的自由的民主,有法律保障的網絡才能培育出健康的民主意識,否則只能是“多數人的暴政”或是烏合之眾的無理性的言論。
同時,政府公務人員應積極利用網絡對政治生態帶來的新變化,培育網絡中的公共空間,鼓勵民眾參與、監督政府的工作和決策,對公民自主的言論和批判的聲音予以重視,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反饋。“兩會”期間,網上還推出了“百姓議案”、“‘網議’人代會”和“網上議政”留言板等欄目,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開通博客,通過互聯網收集民意。這些政府官員主動與公民進行溝通,傾聽民眾的意見,坦誠、平等地與公民對話,形成政府與公民信任的新型關系。借助網絡政治參與的契機實現現代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形成新型的官民的關系,對現代國家的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網絡政治參為民主意識的傳播、擴散、影響和實踐提供了技術手段,在現實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一旦社會中的民主表達機制成熟了,這些網上得到過民主“訓練”的公民將在“實戰”中成為具有民主意識的楷模。利用好網絡這一有效的工具,不懈努力,有助于漸進式地培養民主意識,提升民主道德,形成民主文化。■
(作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