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經濟發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因此,經濟新聞應是各級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本人就如何做好經濟新聞報道,談一點個人體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我臺2007年底推出的大型系列報道《學習貫徹十七大喜看三年中變化》中,充分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和統領經濟新聞報道。
黨的十七大報告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就我們媒體所在地來說,近年來,巢湖市依靠技術進步,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使這一產業成為當地“十五”期間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到2008年初,我市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已占全省的21.1%,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位,初步形成了以特種電纜為主導,以磁性材料為補充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格局。我臺在《電子信息生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的報道中,突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到科技創新的各個方面。
報道在展示和總結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時,用較大篇幅寫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我市一大批骨干企業的創新意識顯著增強,研發投入持續提高,研發成果顯著。華菱電纜與中科大共建了‘電線電纜阻燃技術聯合實驗室’,廬江雄風、龍磁分別與合工大、安徽大學共建生產了‘新型磁性材料’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我市還于2007年初成立了市信息產業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市信息產業發展和管理,并與信息產業部中國電子信息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共同編制了我市歷史上指導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一部規劃《巢湖市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這些報道內容很好地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共創共享”的導向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強調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最近幾年,我市“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力”,發展大水泥,堅持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促進水泥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水泥產量已位居全省前列。我臺新聞報道《我市堅持節約與保護資源并重,做大做強水泥產業》所報道的事實就是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實踐。
巢湖市擁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品質好、儲量大。水泥生產是我市優勢產業,也是支柱產業。我市水泥工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起步較早,但發展不快,水平不高。小水泥多,使用落后生產工藝和裝備的企業多,不僅浪費資源和能源,還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特別最近兩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大產業,做大做強大基地的要求,我市的水泥產業通過不斷地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按照“上大壓小、淘汰落后、合理布局”的原則,大力推廣和使用新技術、新工藝,使一批小水泥生產企業和一些老企業的落后工藝及裝備被淘汰,新建了一批日產50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全市水泥行業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5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比重達到50%以上。正是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企業產品規模和技術含量,降低了產品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產品質量,保護了環境。如皖維集團利用工業廢渣建起來了日產6000噸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一條,年處理廢渣70萬噸。循環利用資源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我臺在有關報道中特別強調了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實用技術,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可持續發展。
科學的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和創新,而發展、創新的理論反過來指導并推動實踐。黨的十七大報告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各項工作的重要指針,要吃透本質、掌握精髓,決非一日之功,要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學習。實踐充分證明,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們在新聞實踐中體會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確保新聞宣傳導向正確,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及時、準確,真正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個大局。
(作者單位:巢湖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