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讀庫
策劃學——原理、技巧、誤區及案例
【內容介紹】本書從2004年出版至今,重印了十一次,第三版對策劃學理論進行了更成熟、深入的研究,探討了策劃學的技巧、誤區,并對一些成功的策劃案例和一些失敗的策劃案例進行了系統研究,還解析了一些有爭議的策劃案例,揭示了策劃過程中一些頗具規律性的東西。這些案例大多為國內的,且時效性較強,這就使得理論更具說服力,更容易與實踐結合。
本書不但具有理論指導價值,而且也具實際操作性。作者在撰文或構思過程中盡量保持自己的風格,不與國內外的同類書籍雷同。也正因如此,本書在實踐操作和理論創新等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同類圖書的前列。
【編輯推薦】體現中國學者原創,絕非抄襲:本書在實踐操作和理論創新等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國內外同類書籍。
引領經管類著作潮流:本書在深入闡述理論的同時引用了大量的案例,這正是目前世界經管類著作發展的潮流和方向——理論與案例相結合。
構思、撰文獨特:本書在撰文或構思過程中盡量保持自己的風格,不與國內外的書籍雷同。并在撰文或構思上努力,盡力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
做新聞
【內容介紹】“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的書就從這一句話開始。我相信,讀完全書后,這句話一定會繼續縈繞在我們耳邊,而且很可能就是因了這句話,若干年后,我們仍將無法抹去該書所留下的印象。
這個比喻并不深奧,看上去平淡無奇甚至還有些老套,就好比小學一二年紀的孩童都會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然而,當塔奇曼說,新聞這個“窗口”,就像任何反映描繪現實世界的框架一樣,也是存在自己的問題,比如:窗口大小、朝向、形狀、窗的光線之明暗、窗的位置等等,都將決定了我們的視野——看到什么,怎么看,“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這個比喻,突然似乎有了與我們素常理解不一樣的東西。以此再進一步,誰決定了這一切,憑什么?為何是如此?是自覺的還是強制的?由此帶來什么后果?不敢說所有人對之均是張口結舌,可能夠有理有據圓滿回答的也未必很多。用一個人人皆知的比喻,勾引出眾人心中所無的意涵,這是塔奇曼的高明。
【編輯推薦】被美國《新聞和大眾傳播季刊》評為20世紀大眾傳播學名著。
“《做新聞》是一部關于新聞媒介研究的開拓性著作,既有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可靠的實證支持,不僅豐富了我們關于大眾媒介的知識,而且加深了我們對現代美國文化的理解。”
最新歐美電視節目模式
【內容介紹】本書精心選擇了100個歐美最流行的電視節目,從節目模型的解剖入手,逐一進行介紹和分析。選取內容涵蓋了電視節目的主要形態,特別是針對近年來大行其道的電視真人秀等節目類型,作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書作者是傳媒中人,使得這本書既有學理層面的研究,又有操作層面的說明。本書堪稱電視從業者的操作寶典,并可作為電視研究者和大學相關專業師生的生動案例。
【編輯推薦】為你解開王牌欄目收視神話的秘密!電視人的實用寶典,傳媒研究的必備資料。
電視節目的競爭需要創新,而創新首先需要借助他山之石。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汪家駟:《新聞三十論》
【內容介紹】在全國新聞戰線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重要講話精神之際,第八屆韜奮獎獲得者,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委書記汪家駟關于黨報創新的論文集《新聞三十論》,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教授欣然為該書題寫書名。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良榮教授,在《黨報創新的理性追求》的序文中說,“汪家駟把對黨報創新的探索結集成《新聞三十論》,正式出版,這是我國新聞改革的一大成果”。
《新聞三十論》論述范圍廣泛,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到新聞文風、新聞策劃、版面創新,從主題宣傳、典型報道、深度報道,到報業經濟戰略、中國報業戰略,幾乎涵蓋了我國當今黨報辦報、經營領域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黨報創新,進行了有益的理論探索,反映出深刻的思考、獨到的眼光、理性的追求,具有很強的創新性、理論性、實踐性、針對性。本書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黨報創新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從而通過有效地創新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將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也將對新聞理論創新和新聞實踐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楊瀾:《奧運高端訪談》
《奧運高端訪談》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并在市場上熱賣。
【內容介紹】《奧運高端訪談》記錄了很多運動員當時的心路歷程和遭遇、挫折。朱建華在漢城一失利,上海家里的玻璃就被砸了;李寧從鞍馬上摔下來,下飛機時就要老老實實走在隊伍的最后一個,嚇得走在第一位的高敏脊梁發冷,得到的鮮花越多,越怕承擔不了日后的失敗,不惜裝病也要鬧著退役。這讓她出征巴塞羅那奧運會時經歷了煉獄般的精神考驗。那時的中國人,輸不起。
在2008年奧運年,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走訪了國內外50位奧運人物——薩馬蘭奇、瓦爾德內爾、劉璇、高敏,桑切斯……她說,“我越來越發現,奧運不僅是萬眾矚目的宏大敘事,也是冷暖自知的個人體驗。”
楊瀾感慨地說:“如果只是追求優秀,一枚奧運金牌已足以說明問題。但是想成為偉大的運動員,時間的磨礪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時間是多么無情,在它面前,四年一屆的奧運會相隔實在過于漫長;時間又是多么有情,它讓精彩成為經典,瞬間成為永恒。”
《奧運高端訪談》是一本傾訴和傾聽雙方相互感動的書,也是心平氣和盤點奧運人生的書。楊瀾說:“有哪種人道的力量讓人充滿身心的喜悅,發于本性,彼此相通?運動的力量。有哪種運動團結了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和人民,代表了人類最高競技水平?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奧運結緣,絕非偶然。”
中新社:《疼痛的筆鋒》
作為此前出版的震災報道集《中國式震撼——中國新聞社關于汶川大地震的獨家記憶》“姊妹篇”,此次出版的《疼痛的筆鋒》匯集了48篇中新社震災報道的經驗與思考文章。全書共三百頁,包括記者親歷、實戰經驗,中新社人對新聞業務、新聞價值、新聞倫理的探討,以及各高校學者對中新社報道的點評。
汶川大地震發生半小時后,中新社即開始播發新聞。首腦機關決策果斷,反應迅速,組織有序。全社九十多位記者先后直蹈震中,地震次日,中新社即播發相關新聞四百多篇。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中新社始終是海內外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重要的新聞源。
中新社汶川地震報道經驗更不乏亮點,一個采訪小組到達災區采訪時發現災情嚴重,現場沒有救援人員。這一次,記者沒有進行新聞采訪,而是立即投入拯救生命的大行動,打電話,搬救兵,留下佳作《那一夜,我們沒有采訪》;汶川映秀鎮救援直升飛機失事成為海內外關注的新聞焦點,搜尋人員發現飛機殘骸之后,中新社獲知準確消息立即發出獨家報道,比兄弟單位提前數小時。
郭招金說,中新社人“創造并堅守著‘中新風格’,在海內外新聞界一直備受贊賞。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災難報道的新聞大考中,這個優秀的群體向世人展現出自己的新聞爆發力。中新社文化精神流淌在每一個中新社人的血液中,作為一種價值觀,成為推動中新社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堅韌而恒久的內在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