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培訓是改善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教師的校本培訓應針對教師知識和技能的現狀開展,應結合成人教育理論、選擇適合高職院校校本培訓的方法,并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以確定培訓真正達到目標。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 校本培訓 需求 計劃 效果
目前,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高職院校以學歷學位深造、崗前培訓、企業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師資培訓。而研究表明,校本培訓是改善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校本培訓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一、培訓需求分析
校本培訓的首要環節是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對教師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各方面需求進行分析。只有正確了解教師的需求,了解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對癥下藥”,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校本培訓的目的。
從內容上看,教師校本培訓需求分析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
組織分析:組織分析是為了保證培訓計劃符合組織的整體目標與戰略要求,反映的是學校教師在整體上是否需要進行培訓。一般涉及以下幾個問題:對學校現狀及發展戰略進行分析,以此發現學校戰略目標和現狀之間的差距;對學校所處經營環境進行分析,研究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技術、教育理念、教學手段、課程開發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等;對學校可以投入的培訓資源(人力、物力、時間、資金等)進行分析,明確學校各項工作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人員分析:人員分析是從任職者的角度來考察校本培訓的需求。一般是將教師目前的實際教學工作績效與應達到的教學工作績效進行比較,或者是將教師現有的知識、教學能力與學校對教師知識和教學能力的要求進行比照,發現二者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找出工作績效不佳的原因是緣于知識、技術、能力的欠缺,還是屬于個人動機或學校工作設計方面的問題,明確需要培訓的主體。
任務分析:任務分析是從教師崗位工作角度確定培訓需求。明確履行教師工作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條件,教師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術以及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勝任工作。通過分析確定校本培訓的內容。
圖1展示了教師校本培訓需求模型,通過對比當前現狀和理想狀況,找出二者之間的差距,分析哪些差距可以借助校本培訓來縮小。

培訓需求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工作現場觀察法、調查問卷法、文獻法、訪問專門的項目專家或專家型教師四種方法,每一種方法在調查、分析、評估教師培訓需求時,都有優缺點,都存在一定的誤差(見表1),沒有哪一種方法是絕對優于其他方法的,因此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培訓需求評估能夠比較準確地了解教師的需求。

二、校本培訓計劃與實施
教育心理學家馬爾科姆·諾爾斯根據成年人與青少年在學習上的不同特點,提出了成人教育學的理論假設。臺灣高雄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武文瑛在《諾爾斯成人教育學的智性淵源與發展》一文中整理出諾爾斯成人教育理論的6個假設(見表2)。

成人學習理論對高職院校制定校本培訓計劃及實施十分重要,對學校開展校本培訓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校本培訓的內容要著眼于學校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的成長,對教師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切合高職教師工作的需求;培訓內容的設計,要以問題為中心,讓受訓者自己形成看法,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受訓者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培訓中,要將教師的經驗作為范例和應用材料,讓受訓者分享培訓師的知識專長和個人教學經驗;要讓受訓者有機會提問,并回答他們的問題;培訓師要選擇受訓者可能面對的實際問題和情景案例,這樣受訓時就能把觀念化的信息與教學實踐建議結合起來,并把觀念運用在工作中。
(一)制定培訓計劃
制定培訓計劃除了要了解教師學習的規律及成人學習的特殊性外,學校管理者還應吸收各系部、各專業、各層次的教師共同參與制定培訓計劃,使每位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這樣,既可以激勵教師、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培訓之中,使培訓有新意、不斷出實效,又可以使教師切身感受到計劃在指導和協調方面的作用,自覺地協調他們的活動,相互合作,從而采取措施實現培訓目標。
1、確定校本培訓目標
目標是計劃工作的基礎。校本培訓的目標是根據校本培訓需求分析的結果,指出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及期望達到的效果,是衡量培訓效果的標準。一個有效的培訓目標是具體的、富有挑戰性的、可實現的、可接受的。依據管理學原理,設立校本培訓目標的步驟包括:第一,審視學校的使命。培訓目標應該反映一個學校的使命。第二,評估可獲得的資源。學校不應該超越可獲得的資源設定不可能實現的培訓目標。校本培訓應該盡可能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第三,在制定目標的同時要考慮相關的因素。培訓目標要反映培訓希望的結果,同時應該與組織的使命和其他領域的目標相協調。
2、安排培訓內容及進度
這一過程其實是培訓目標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即根據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及要求,確定培訓項目的形式、課程設置方案及教學方法,擬訂培訓大綱、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方式,選擇教材、任課教師、輔助培訓器材與設施等。擬訂培訓具體的日程安排和詳細的時間安排。培訓計劃應將總體計劃及各分項目標計劃實施的過程、時間跨度、階段劃分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或圖表表示出來。
3、設計培訓方式
校本培訓可根據教師的不同層次和不同需要分類培訓,如校本教研、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教學反思、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擬法、行為示范法、演示法、現場培訓法等形式。可采取一兩種方法為重點、多種方法變換組合的方式,使培訓效果達到最理想狀態。
4、培訓經費預算
培訓計劃應對所需經費作出詳細預算。
5、制定培訓控制措施
為保證培訓工作的有序進行,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時跟蹤培訓效果、約束受訓者行為、保障培訓秩序、監督培訓工作的開展。常見的控制手段有簽到登記、例會匯報、流動檢查等。
(二)實施培訓計劃
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具體落實計劃中的各部分內容,同時也要加強管理和監督,以確保培訓工作有序進行。在培訓時間安排方面,可以根據學校培訓內容和學校實際,靈活安排培訓和學習的時間。在選擇培訓教師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選擇校內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充當指導教師,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學者擔當指導教師。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大多數教師缺乏在企業或生產一線工作過的經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相對不足。高職院校在實施校本培訓項目時要采用科學的培訓方法,改變教師原有的、落后的慣性教學思維及教學方法,將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教育教學技巧和高職教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靈活地運用多種培訓方法。相比傳統的培訓方法,目前在歐美組織培訓中被廣泛采用且適合校本培訓的主要有案例研究法和行動學習法。
案例研究法又稱為案例教學法,由于它特定的情境性與現實性,因而在成人教育和培訓中很受推崇。該教學方法所采用的案例并非一般事件,是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景在內的真實的典型性的事件。由于縮小了教學情境與實踐情景之間的距離,案例研究有助于受訓教師將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專業教學理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有助于提高受訓教師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讓受訓教師有勇氣直面問題。
行動學習法是教師培訓中值得嘗試推廣的一種內塑型的培訓模式。行動學習是一個以完成預定的工作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持續不斷的反思與學習的過程。小組成員將一個重要的問題帶到小組,在其他成員的支持下解決這一問題。行動學習中,參加者通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反思他們自己的經驗,相互學習和提高。
三、培訓效果評估
評估培訓效果的方法很多,包括測試比較評估、受訓者意見反饋評估、工作標準對照評估、工作態度考察評估和工作績效考察評估等幾種形式。借鑒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柯當納提出的評估模式,可以從四個層面進行校本培訓效果評估。
(一)評估參與者的反應
評估參與者的反應,可以告訴管理者受訓者是否喜歡培訓課程,受訓者自己認為最有用的內容和技能有哪些。主要利用問卷進行測定,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受訓者是否喜歡這次培訓,是否認為培訓很出色,是否認為這次培訓對自己很有幫助,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改進等。
(二)評估受訓者所學的內容
這種檢查可能以考卷形式進行,也可能是實地操作。可運用書面測試、操作測試、等級情景模擬等方法來測定。主要測定受訓者與受訓前相比,是否掌握了較多的知識,是否學到了較多的技能,是否改善了工作態度。
(三)評估受訓教師工作行為的變化
為了使培訓轉移的效果最大化,學校管理者可以經常采取措施對受訓教師行為的改變進行評估,以便檢驗受訓教師是否真正掌握了培訓內容并運用到工作中去。行為變化的測定可以通過上級、同事、同行、學生等相關人員對受訓者的業績評估來進行,是否運用了培訓的知識、技能,在教學中態度是否更正確等。
(四)評估培訓結果
可以通過學生滿意度、學生學習成績、學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學生就業單位滿意度、上級主管部門評價、同行評價、社會反應等指標進行測定,主要測定內容是個體、群體、組織的效率狀況在受訓后是否有改善。
參考文獻
①劉琴,高職教師專業化成長該在何處用力
②龍君偉,校本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③吳文瑛,諾爾斯成人教育學的智性淵源與發展
④唐玉光,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制度
(作者單位:安徽建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