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本著“新晨報,新追求,新品位”的改版理念,我們隆重推出了新的《江淮晨報》。我們在內容和形式先行一步的基礎上,不論是選稿取向還是版面包裝,都有了質的變化。從內容上看有兩大亮點:一是強調民生、強化社區新聞,包括幫辦新聞、熱線新聞、社會新聞等,因為2008年必將是民生年,誰抓住了民生,誰就能贏得市場。二是推出與市場接軌的經濟新聞和投資理財新聞,因為經濟現象與經濟活動已經深入到每個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自然也就是市場的細胞。使晨報成為真正的有用紙。形式上我們力求瘦長、大氣、舒展、美觀,從報頭到報眉到版式徹底煥然一新。
隨著報業的日益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客觀上要求報紙編輯應該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進行創造性的選稿、編輯,在更深層次上反映報紙的價值取向和觀念定位。
一、注重稿件中最具價值的新聞要點,提升報紙的讀者關切度
讀者的需求是報紙生存的根本點,一切從讀者出發,一切為讀者服務,這是《江淮晨報》起點與歸宿,也是《江淮晨報》賴以發展、壯大的根基。
今天的讀者早已不同于以往的讀者。在文化層次普遍提高、以互聯網為標志的傳播手段已非常發達的今天,讀者們早已被歷練得非常敏感,且判斷能力并不亞于一些媒體的從業人員。這就要求報道方式一定要堅持多掏“干貨”,少玩“花活”。讀者真正想看到的,正是那些新聞背后的東西,深度分析的東西,是“想別人所未想,言別人所未言”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在選稿時,以讀者的需求作為取舍稿件的標尺。
我們重點強化輿論監督、突發新聞和文體新聞的策劃與報道特色,每遇熱點焦點必“傾版而出”,做深做透;同時,大量增加國內外社會新聞、社區新聞、文體新聞、科技新聞和趣味性新聞;大量使用圖片與圖表;文章寫得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標題做得更親切而機智,版次調度更靈活機動;副刊、行業新聞、地產新聞也更趨成熟。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辦一份“與眾不同”的報紙,使得《江淮晨報》“長得靚了,眉清目秀。變得厚了,內容充實。”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蔣含平教授如此評價。蔣含平教授認為,本報此次改擴版有以下幾大特色:首先,新聞服務意識大增,新聞信息量加大,新聞媒介的社會守望功能得以凸顯;其次,充分體現了“讀者意識”。增加經濟新聞、投資理財等版塊,提前民生新聞的版次,強調了報紙對讀者的親和力、實用性;此外,這次改版還大膽提出“大副刊”的概念,讓版面可讀性大增,耐讀性提高。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傳壽認為,目前合肥市幾家都市報的新聞仍存在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改版后的晨報想要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必須充分開掘省城的新聞資源,多抓民生新聞和獨家新聞,要做到這點,就要求記者和編輯都必須開拓視野,多從市民的角度、多從普通讀者的角度出發,采寫新聞報道。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系副主任沈正賦讀本報的感受是“大氣新銳,個性十足”。沈正賦是本報的忠實讀者,初創時的晨報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這次改版,沈正賦認為,《江淮晨報》把握機會重塑個性,張揚自己,是在朝著辦一份“與眾不同”的報紙的方向努力。
二、建立與時俱進的版面風格,打造報紙的品牌形象
版面作為報紙不可分割的要素,它是報紙的立場、態度和職業精神的體現,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報紙的版面語言不僅表現在具體稿件的編排上,也更多的表現在報紙整體設計所呈現出的風格和氣質上。作為一張在全省發行的主流都市報,就應該是一份精品報紙,應該有精致高雅的包裝,向讀者展示富有個性又有親和力的形象。
改版后的《江淮晨報》版面設計既能體現版面內容的豐富性,又能體現出報紙每一新聞不同的重要性;既能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能注意通過個性化的形式體現出與其他都市報的差異,從而建立起《江淮晨報》與時俱進的版面風格和瘦報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江淮晨報》在合肥市乃至全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江淮晨報》版面包裝特別注重美化和營銷,順應“以讀者為本位”的辦報理念,緊扣新聞媒介市場化與信息化時代脈搏。當今的讀者正由被動接受信息逐步轉向主動選擇信息,買方市場逐漸成型。針對這種轉型,《江淮晨報》意識到讀者和新聞對于報紙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報紙應以服務讀者和發布新聞為主,借鑒先進地區報紙的版面設計,積極吸取成功報紙包括國外大報的版面包裝形式,專門聘請了版面設計專家,多方研討,確定風格,反復表現出特定個性的編輯成果擺在廣大讀者面前,從而使讀者在接受過程中形成一種公認的審美評價,真正使《江淮晨報》既“好看”又“耐看”。
根據讀者需求變化,調整版面,增強了報紙的新聞性和可讀性,提高了報紙的市場切合度與版面質量。讀者評價說改版后的《江淮晨報》“主題更突出,個性更鮮明,報紙面目一新,版面更為美觀大方和更具現代感。”
當然,內容決定形式是版面編排的基本原則,不能為改版而改版。版面中哪些要強處理,哪些要弱處理,必須依據稿件的新聞價值而定。譬如加大留白是現代版面的普遍做法,使用適當可以使版面顯得疏朗、清晰、大方,但使用不當也會造成版面資源的浪費。
而相對穩定的版面風格的形成是成功報紙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當前的一些報紙版面,存在著風格不穩定的問題。這一方面表現在版面設計缺乏明確和穩定的風格定位,容易受市場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盲目模仿別家報紙的版面,顯得不倫不類。這是版面包裝的大忌,也是報紙不成熟的表現。
三、鏡頭對準生活,版面留給讀者
《江淮晨報》至今已經風雨兼程走過十年,這是一張和讀者心心相連、心心相印的報紙。她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無不和讀者連在一起。“短、平、快,鮮、活、辣”的社會新聞、市井新聞、服務新聞,不斷創新的“熱線新聞”、“現場新聞”、“社區新聞”,篇篇以小見大,溫馨,質樸,關注著強者靈魂、弱者生存。
我們憑著一種責任,一種義務,始終堅持社會新聞“精品化”,服務信息“規模化”,娛樂新聞“內涵化”,追求“聊而不侃、深而不澀、熱而不鬧、實而不厭”的清醒與自覺,在市場經濟的喧囂中固守自己的品位與格調。
我們始終注重開門辦報,今年以來更是把社區通訊員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靠新鮮、活潑的新聞成就影響力。
我們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發出主流的聲音,當仁不讓地做黨的喉舌,為改革立言,對政治導向的敏銳捕捉,對重大事件的深刻把握,對新生事物的理性思辨,成就了《江淮晨報》的社會公信力,使《江淮晨報》跨入了強勢媒體、主流媒體的行列,在合肥,在安徽,甚至在全國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今年以來,《江淮晨報》多次參與國內國外重大文體活動的報道,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中也越來越多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記者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一次次精彩的異地采訪,一次次彰顯了《江淮晨報》作為主流報紙的風范。
新聞前輩鄒韜奮辦報時,把讀者當成親人,他一再告誡同仁,“記者下筆之時,要處處為讀者著想。”今天,我們作為新時期的報紙從業人員,就是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感,把讀者的需求永遠當成我們行動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