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人物訪談類節目是近年來活躍在我國地(市)級以上各類電視頻道上的一種嶄新的報道形式,它以其濃郁的人文色彩和獨特的個性魅力而備受青睞。筆者所在的江蘇鹽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于2005年初趕時應勢創辦了一檔時長35分鐘的訪談節目《交流》,我擔任該節目的主持人。經過三年多的精心打造,《交流》于2006年底被評為江蘇省廣播電視“名優欄目”,央視索福利調查公司調查顯示,《交流》一直在鹽城地區處于收視率排名榜領先位置。回眸三年多來成敗得失,筆者有一個深切感悟:任何電視節目,都要講究它的美學價值。在電視節目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美感就是生產要素,就是一種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那么,電視訪談節目的美學價值和美感體現蘊含在哪些方面呢?筆者的實踐體驗大致在以下8個方面:
——對象美。地方臺訪談交流節目選擇的對象應具有社會“美”感:一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人物;二是取得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三是在突發事件和突發災害中有突出表現的英雄;四是各個方面的道德楷模和默默奉獻的模范人物。這些人富含心靈美、人性美、事跡美,弘揚他們的美德,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倡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舉措。譬如,去年以來,我們的訪談對象是:共和國英模、本市全國上山下鄉第一人董加耕,射擊老將、本市籍奧運冠軍王義夫,《食品安全衛生法》的提案者、本市全國人大代表姜德明,奧運冠軍劉翔、“中國第一村”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以及本市取得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李有干、朱湘桂、胡友林、陳澄、陳德林、范玉媛等等。這些人物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知名度,普遍受到人們的敬慕和美譽度。讓他們走上熒屏,就是新聞講究美感的體現。
——真實感。法國文藝評論家布瓦格洛說過:“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真應統治一切。”電視訪談節目必須有對象人物的事跡、故事和對事實的說明、解釋,這些都必須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有任何人為拔高、合理猜測、歪曲或掩飾。優秀的訪談節目都是以真實贏得觀眾、給觀眾心理上帶來一種滿足和喜悅的,而這正是新聞產生的美感所致。相反,如果對訪談對象報道的情節或細節不真實,或者在訪談期間插播的短片有故意“情景再現”的人為演繹,觀眾便會厭惡而喪失公信力。例如,我們對共和國英模董加耕的訪談,“文革”中毛澤東主席過70歲生日曾請董加耕、邢燕子吃飯,讓董加耕跟毛主席、周總理坐在一起膀子靠膀子,毛主席還親自給董加耕挾菜;后來江青住釣魚臺也經常夜晚打電話請董加耕、邢燕子看電影。董加耕因此受到連累,一生中三起三落,受到長達近10年的審查。直到中央專案組在張春橋的日記本里發現“小董(加耕)不可靠”才將他解放歸鄉,擔任一個鄉的副鄉長。對這些細節訪談,我們都堅持查閱資料,核了又核,確保絕對真實,才對外播出。
當然,真的不等于全是美的,但美的必須是真的。我們在訪談全國道德楷模、見義勇為英雄戴俊的家人和生前好友時,對戴俊在西安為救助被劫女青年與三名歹徒英勇搏斗的事跡詢問,則著重詢問戴俊的表現,而對歹徒的殘忍和兇惡,則一帶而過。我們認為案例報道中一些血腥、腐朽和淫穢的東西,即使事實是真實的,但也不會給人帶來美感。
——故事美。人物訪談節目要想吸引觀眾,就應該增加故事性。原因有三點:一是人物訪談節目的主體多是新聞人物、杰出人物和優秀人物,他們激動人心的創業歷史、成長歷程和價值取向的形成過程,通過迭宕起伏的故事敘述更能吸引觀眾;二是人物成長歷程的時空跨度大,平鋪直敘觀眾難以入耳入心,用故事因素圍繞一兩個中心事件可以將其巧妙地連接起來;人物訪談節目自身特點也要求用故事性因素來串連。因為訪談節目往往呈現隨機性、動態性,結構發展常常受到談話內容走向的左右,因而容易游離主題,影響談話的完整性。加上傳播與接受是現在進行時的,傳授的共時態容易造成問與答的不可預知性,會給觀眾零散的感覺。用故事串聯,則既可以引發“天涯共此時”的同體感,又可以增加懸念和吸引力。營造故事美,一要從人物題材的特定角度尋找故事因素;二要從選擇主題切入的角度增強故事性因素;三要通過主持人提問分析引導故事情節發展。例如,我們對“中國鞋王”朱湘桂的訪談。從人物題材特定角度抓住朱湘桂從兩間牛棚起家辦小作坊到引進意大利世界一流制鞋技術、產品打進歐美國際市場個中的酸甜苦辣演繹創業故事,把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創業史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講述給觀眾,給人以美感。
——情感美。新聞實踐證明,時下國內許多電視媒體訪談類節目都是打“情感牌”取勝的,訪談類節目要想引起觀眾的美感,讓觀眾滿足求美需求鎖定視線,就要注重以情感人。穆青說過;“冷漠是新聞寫作的敵人,激情哪怕是幼稚一些,也會使文章閃現火花”。他的名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他是流著眼淚寫的。我們訪談鹽城市區一對金婚市民汪虹和她的老伴自費玩轉歐洲14個國家,時而以夫唱婦隨的老夫妻牽手旅歐的細節來抒情;時而又以歐洲14國的異地風光來抒情,從而達到感染觀眾的目的。
——語言美。電視人物訪談節目主要依靠主持人的提問和插話來把握流程,控制總體思路。主持人在節目中要體現語言美。
第一個方面是語言的個性化,應該通俗、生動、形象、優美、瑯瑯上口,津津有味。這就要求主持人一要具有足夠的邏輯歸納能力,主持人最好是編輯、記者、主持人“三棲人才”。能熟諳電視業務,掌握采、寫、編、播、評等各種技巧,能夠獨立、熟練地組織、串聯節目;二要有透徹的洞察分析能力,插話、補敘要提綱挈領,一語中的。切不可以瞎馬臨池,畫蛇添足;三要有親和的溝通交流和隨機應變能力。不管是領導、名人,還是平民百姓中的英模人物,都要做到主持人與嘉賓平等對話,平易交流,“談”出內容,“談”出水平;四要有自然的情感傳遞能力,以深入淺出、通俗具象的敘述方式,富有感染的表達出要說的話,才能引起訪談主體的共鳴。
第二個方面是聲音的個性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個好的主持人和播音員,要具有設想能力、摹擬能力、吐字表達能力和語音應變能力,要創造出較好的“語境”,像歌手那樣,具有特色個性發話聲音,這樣才容易給觀眾親切感,使人產生認同感和美感,令人過耳難忘。
——節奏美。電視節目主持人也要講究節奏美,訪談節目的節奏美體現在哪里?筆者以為:一是節目的節奏。一檔半小時至40分鐘的節目,應把握好被訪談人事實、事件和故事的進展,做到有高有低、有熱有冷、有快有慢、有濃有淡、有強有弱,就像一首協奏曲或者一場小型晚會。總體要明快,簡潔,節奏把握要合理適度,才能使觀眾感到新鮮活潑、樂于接受。二是主持人語言的節奏。主持人切忌包場,遇到一個問題,自己機關槍似的“叭叭叭”說了一大串,不給被訪談人留足說話的空間。語言的節奏還表現在語速和語態上。不同的提問方式應有不同的語速和語態。如“正面問”,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問話應簡潔明了,語速可適中;“側面問”,迂回繞路,旁敲側擊,問話不可能只有一兩句。所以語速可適當放快,語態要像“聊天”;而“誘導問”,是巧設話題,誘導詢問,進行推導與引伸,以便引出新的材料。這種問法比較平緩,節奏應稍慢。至于“追問”或“激問”,前者是抓住不放,一句點穴,尋機突破,所以節奏稍快;后者是用激烈的措辭發問,采用“激將法”、“反激法”使對方感到不可思議,矢口否認,從而講出實情。這是一種“非常”手段,語速也應出奇不意,節奏較快。央視名嘴王志在做《面對面》訪談節目時,常有“追問”、“激問”和“反問”運用讓電視觀眾心悅誠服,贊賞有嘉。總之,無論是節目鋪陳,還是主持語言掌控,都應做到有張有弛,張弛結合;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或以動顯靜,或以靜襯動;有強有弱,以弱映強;有長有短,以短為主。這樣,觀眾才不會出現審美疲勞,就像欣賞一部交響樂那樣,饒有興趣地把節目看下去。
——趣味美。電視訪談節目不同于游戲娛樂節目,不可能直接搞笑。但是可以寓莊于諧,寓理于趣,寓談于樂。
怎樣增強訪談類節目的趣味性?筆者認為要抓住兩點:一是在尋找有趣味的主題和題材上下功夫。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廣采博覽,認真調查研究,有趣味的主題和題材就不難發現;二是主持人在把握節目節奏和引發話語上下功夫。要善于抓住被訪對象人生歷程中感人的事,感人的情節、感人的場面和感人的言語,精巧構思,巧妙插話,使節目平添出“色、香、味”。例如,去年我們對本地演藝界有突出成就的陳德林、陳澄父女和范玉媛的兩次訪談。對他們的訪談,我們都是采用“倒金字塔”結構方式,時而撩逗他們唱一段最拿手的名段;時而又巧設激問,引導她們追憶藝術人生中印象最深的往事;時而又采用誘問的方式,啟發她們回憶常年深入生活中碰到的各種令人忍俊不拔的往事,緊密聯系觀眾的生活,把趣味性寓于歌、寓于事、寓于理、寓于言中,使節目變得輕松、愉快,傳受雙方在歡笑聲中產生共鳴,迸發思想火花。
——包裝美。電視訪談節目相對時間較長,主體畫面也比較單調,如何增強美感?筆者通過三年多的實踐,有如下幾點感悟:一要注重片頭、片花和節目音樂美。這些附件要著力體現三個要素:第一是欄目語和歌詞要強化“詞語”的功力,力求“詞能盡像,像能盡詞”,將詞語和圖像巧妙吻合,先聲奪人;第二是強化“樂”的想象,力求“樂中有景,景中蘊樂”,讓觀眾通過欣賞音樂,獲得平面或縱深的聯想,給精神境界煲上“心靈雞湯”;第三是強化“歌”的美感,力求“歌中有畫,畫中有歌”,欄目的主題歌務求通俗易懂,貼近欄目定位和主旨,歌詞樸實無華,讓聽眾易懂易記,曲調富有個性,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幫助人們理解記憶節目內容,從而在通俗美的欣賞中實現“精神增收”。二要注重電視畫面的剪裁美。剪輯包含畫面內容的取舍,確定每個鏡頭的長度、組接鏡頭,把畫面與字幕、聲音組接等等。這其中重要的是對主持人問話和被訪談人談話多少的取舍,要注意新穎美,刪去一些無實質內容的套話、舊話、官話、大話和屑子話,努力采用獨辟蹊徑的新思想、新語言;同時還要注意含蓄美。問話和答話,插話和觀眾嘉賓提話都不宜太滿、過多,力求句有余味,話有余意。三要注意場景和問答雙方的形象美。場景無論是演播廳還是戶外現場,舞臺、背景設計都要簡練、明快,符合大眾審美需求。被訪對象著裝、發型要符合人物身份。主持人更要注意端莊、大方,符合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對主持人著裝、發型、配飾的要求。我們鹽城廣播電視臺創辦訪談交流節目三年多來,一直按照上述要求和做法,給廣大觀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作者單位:鹽城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