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社會與歷史原因電視媒體的發展相對比較落后。本文擬以湘西電視臺為實例,對少數民族電視媒體的生存狀況、生存發展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生存現狀
少數民族電視媒體的生存狀況如何,從湘西電視臺的分析中可見一斑。
(一)湘西電視臺基本狀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區域,屬于少數民族地區。湘西電視臺全稱為湘西自治州廣播電視臺,以全州八縣(市)為傳播區域。其基本狀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域發展落后。2005年人均GDP為4991元,全州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沒有脫貧。
第二,人員素質低。在職工中,大學文化43人、大專文化56人,然而其中真正受到大學本科相關專業正規教育的卻少之又少。
第三,體制混雜。財政管理上,職工中有45人的工薪由財政撥款,17名財政差額撥款,而其他人員工資靠臺里自籌資金??梢娚贁得褡咫娨暶襟w沒有實現商業運作的目標,管理還無法統一。
第四,自身創收十分艱難。廣告收入只有在2004年才突破了300萬,同時,外欠債務沉重達600多萬。
第五,技術設備落后。共有設備30多臺,數字設備和模擬設備并存,線性編輯和非線性編輯共存。
(二)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的普遍問題
把湘西電視臺的生存現狀與其他少數民族地方電視臺的狀態綜合起來看,我國少數民族電視媒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整體水平低,傳播效果差
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整體水平低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指當地整體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低。其二指少數民族電視媒體自身的水平低。包括自身制播水平、經濟實力(創收能力)、團隊素質、社會影響力等方面。
2、缺少核心競爭力,受眾覆蓋率低
很多省級優秀媒體上星之后,少數民族地方受眾選擇的范圍增大,一些更貼近受眾心理的媒體成為各地區受眾的首選。比如湖南衛視已經連續幾年穩坐地方衛視收視之首。而像新疆、寧夏、西藏等等少數民族省級電視臺在全國的受眾覆蓋率就不高。
3、缺少特色品牌,社會形象塑造不佳
面臨當前媒體分眾化現象,各電視臺紛紛尋找各自的特色定位,以求在信息資源同一公平的環境中贏得個性的唯一性,在受眾心中獲取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湖南電視定位的娛樂頻道,安徽衛視的電視劇頻道等等,這都是順應市場細分的積極現象。
一方面,少數民族電視媒體沒有以現代的手法發掘民族特色,讓頻道自身變的平庸化。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電視媒體沒有成功的塑造社會形象。由于一些優勢媒體的強大攻勢使以少數民族媒體為主的一些弱勢群體產生了一些抵抗心理。對于優勢欄目的單一模仿使得電視媒體欄目形式產生同一化傾向。這樣不僅沒有成功塑造自身的公眾形象,反而讓自己湮沒在優勢媒體之中。
綜合可見,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的生存發展不容樂觀。但這并不是表示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即將被淘汰,相反這是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與我國大眾傳播乃至世界大眾傳播進程不相協調的表現。
二、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在與優勢媒體的競爭中盡管處于劣勢,但是在整個傳媒事業發展過程與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的生存不僅存在必要性,也存在可能性。
(一)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媒體是中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前景的好壞與當地經濟文化的繁榮有著緊密的聯系。
1、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以及自身地理、氣候、環境相對東部發達地區具有劣勢,更需要從資訊方面來彌補交流的滯后。一個地區的發展尤其處于21世紀的新型發展模式當中要想取得較好的戰略發展地位,信息生力軍必須首當其沖。
2、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是促進民族地區開放開發,和諧發展的推動器
在當今仍然以電視媒體為最普及的傳播手段,人們仍然主要通過它來接受自身以及外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一個發展成功的電視媒體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實現與外界的互動溝通;感受來自其傳播的人文關懷;吸收地區間的商業信息;展開一系列具有鼓舞性、動員性的宣傳活動。從而達到凝聚當地民心,鼓舞發展態勢,加強地域交流,消除地區、民族間矛盾的作用,也使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能夠緊跟發達地區的步伐,最后實現自我飛躍,迎頭趕上。
3、少數民族電視媒體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
當今,在歐美文化逐漸成功落戶中國本土之際,我們迫切的需要復興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文精神。少數民族電視臺對于自身民族文化起源、發展了解最為深刻全面,有能力且有義務承擔宣傳自身民族文化的主要責任。中國文化的興起當然也包括各民族文化的興起,不僅有利于增強各地區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全中華民族都有重要的凝聚作用。
(二)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
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的有利條件在它的生存發展中同樣表現的很典型,也將是它獲得飛躍的重要支持。
1、西部大開發的契機
西部大開發是中國領導人對中國整體發展所作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科學的長遠規劃;也是振興西部尤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一個跳板。少數民族地區面臨經濟的復蘇,而地區電視臺在一系列的發展規劃包括經濟政策的、市場的開發,人才的效流中也同時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2、信息渠道的唯一性
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使得這里的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相對于發達地區要少的多。報紙雜志普及率不高,網絡的發展也比較落后,電視相對于廣播更具有視聽優勢。
3、深厚的本土基礎
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占盡了地域受眾的本土優勢。
第一,地區接近性。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在區域上相對較具體,目標受眾相對比較集中,受眾比較容易對某一問題及時產生輿論反映,而對于關系自身切身利益的事件、新聞更容易受到吸引產生認同和信任心理。
第二,民族接近性。少數民族地區顧名思義就是某一少數民族地區的聚居地,在這樣的條件下當地電視媒體應該更容易掌握受眾的喜好,而受眾又更容易對當地媒體的報道產生同一反映因而達到廣泛的影響。
4、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各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都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沉淀的,這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區別與其他地區,吸引其他地區的一大特色,也是地方少數民族電視臺可發掘的一個長久資源。
三、少數民族地方電視媒體謀取生存發展的幾點思考
雖然少數民族媒體在發展道路上存在很多困難,但是立足自身的優勢,少數民族電視媒體依然擁有極大的生存空間。在這里對于他們的發展有幾點建議。
(一)以自身社會影響辦臺、擴大市場,爭取政府支持
首先要切實履行好媒體的社會職責,既要完成好向群眾傳達黨和國家重要信息的任務,同時也要切實為人民服務,從而得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
(二)革新觀念、理性經營,決勝媒介市場
少數民族電視媒體雖是事業單位,但是也必須受市場的主調控,他不僅需要實行行政單位一般管理,還需要對于產業的商業經營,才能緊跟我國當前媒介管理的步伐。
第一,增加危機感,“逼”出創造力;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扶植,“得過且過”。第二,要滿足市場需求。只有在滿足受眾與社會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自身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才能生存下去。第三,調整經營策略,以新聞美學為引導。盡量地吸引受眾的眼球。跟上新世紀電視業的發展水平。
(三)加強團隊建設,實現人格傳播
電視媒體中“人”是中間最為活躍的一環。小地方媒體在其他各方面不利的情況下尤其要引進人才。然而自身人員也是可以通過不斷培訓,自我的不斷完善提高自身的素質。
第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地方少數民族電視臺就是需要這樣辦臺理念,無論哪個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都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如果每個人員都能做到“以一當十”那么就會節省一筆可觀的資金,還能讓整個團隊有朝氣有凝聚力,在長久的發展中利于不敗之地。
第二,優秀的媒體一般在社會上都有良好的形象、廣泛的媒介的公信力,它包括了觀眾對媒體的滿意度、信任度、忠誠度。而媒介的公信力傳播在相當程度上倚仗于媒介人的人格傳播,具有凝聚力的優秀媒體團隊一般都具有較高的人格感召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受眾。
(四)借西部大開發之風“乘勢而上
西部大開發進行的如火如荼,各地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吸引了不少開發商的投資。西部這片廣闊的未開發的土地對于開發商來說蘊藏無限商機,地域經濟的發展可作為電視媒體借勢之機。
(五)從粗放生產向集約生產的過渡
1、“以巧取勝,四兩撥千金”
第一,大張旗鼓發展本土化特色。少數民族特色不僅要用而且要大張旗鼓的用。各民族本來就有其瑰麗的民族特色,可以把它變為一個電視臺的個性與氣質貫穿各欄目之中,從而樹立起特色品牌,做到個性吸引。
第二,面對強敵以柔克剛。比如之前介紹湘西電視臺的一些欄目,如《歡樂湘西》、《法制連線》等,從一些更為容易的欄目入手,借用當地的秀麗的風景進行場外互動,把在當地旅游的游客也請到節目中,可以增強節目的視聽效果,不僅對于當地群眾甚至是地域以外的觀眾也有一定的個性吸引力。在節目內容的編制,播出時段的安排上更趨于合理。在優勢媒體的“虎口”里搶食,穩住受眾,可見特色內容是關鍵。
2、細節加分,增強受眾期望
第一,重視觀眾信息反饋,熱情接受來信來電;第二,要注重自身媒體的包裝與宣傳。媒體細節程度注意多少可以看到該媒體的認真細致程度,媒體通過細節可以得到一部分受眾的認可,從而發展懷有期待值的潛在受眾成為固定受眾。
(六)多渠道傳播,橫向拉網捕捉受眾
少數民族媒體通過自身建設對受眾的爭取是一種縱向拉網的戰略,同樣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把節目內容成“輻射狀”傳達給受眾,爭取更大的受眾群與更廣大的覆蓋面積。
目前,很多電視臺都在網上開發了網絡電視,可以直接在網上觀看它們的電視節目。其實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投入,但是影響很廣泛,也是擴大受眾群體的一條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媒體可以借鑒。
以上種種分析與建議就是希望為少數民族電視媒體的生存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更期待有朝一日少數民族地方媒體的早日崛起,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朝輝,決勝媒體市場[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4-39.
[2]胡正榮.媒介的現實與超越[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109-200.
[3]趙彥華.媒介市場評價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0-158.
[4]唐弦.解讀受從[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99-107
[5]丁柏銓,王友,董秦等[M].新聞輿論引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99-325.
[6]黃旦.新聞傳播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3-37.
[7]夏贊君.公共關系學[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8]陳峻俊.試論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特色.新疆日報集團網站.http://www.xjdaily.com/ztbd/2005chmlt/
48296.shtml.
[9]湖南省廣播電視年鑒材料.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6級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