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大學以后就很少往家打電話,也很少往家寫信。父母為此沒少數落我,但我依然如故。
眼看就要大學畢業了,這天,我和幾個同學到人才市場去應聘。巧的是,在人才市場上正好遇到老鄰居老張。老張只比我大幾歲,如同我的哥哥一般。他說在外面打拼多年,積攢了一筆錢,眼下在西郊開了一家公司,平時忙得不可開交,可每逢星期天,他必定要回老家坐坐,看看老人。
打過招呼,老張就攔住我們說:“過幾天,我公司想聘請你們中的一位,來公司幫幫忙,月薪暫定2000元吧。”
我們聽了都非常樂意,異口同聲地問:“到底是什么工作呀?”
老張樂呵呵地說:“也沒什么,就是讓你們幫我寫些信,給交往的客戶寫幾封,給欠款的商家寫幾封。”
寫幾封信,這點小事對我們這些本科生來說那還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于是我們幾個人都爭著要去。
老張擺擺手說:“別急,這寫信可是有要求的,給客戶的問候信,言辭要盡量簡潔;給商家的催款信,理由要盡量充足。你們能做到嗎?”我們都說能做到。
誰知,老張卻搖了搖頭,表示對大家的能力有所懷疑。過了一會兒,他卻對我說:“我了解過了,這份工作只有你適合。”我很高興,同學們也露出了羨慕的表情。我知道這是老張又在幫我,他知道我家經濟條件比較困難,平時要不是他經常資助我,我都上不了大學。
過了兩天,我去公司報到,問什么時候開始寫信,老張笑著看了看我,然后把我叫到角落里說道:“我為什么單單讓你給客戶寫信,知道原因嗎?”
我疑惑不解,就搖了搖頭。老張從身上掏出幾封信來說:“這是你爸爸媽媽前些天交給我的。”
我仔細一看,頓時羞得無地自容。這些信,正是我在校時給父母寫的為數不多的幾封信。其中凡是問候父母的信,都很短,只有寥寥數語;凡是向家里要錢的信,都很長,要錢的理由也很充足。
選自《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