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林教授為陪伴了自己3個月的流浪狗操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做了兩天喪事,花了10萬元,最后,這只命運坎坷的狗在龍泉金龍山“風光下葬”。
“花那么多錢有什么用?它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善始善終就行了。”王平喜感嘆道。他經營著中國目前最大的寵物用品連鎖店酷迪,他的公司為寵物們提供從生到死所需要的一切服務,包括吃喝玩樂、美容美發乃至婚禮、葬禮。
在寵物行業做了8年,令王平喜印象深刻的是云南的母女倆,家里的貓死了,她們硬是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到北京,在他的動物安葬服務中心進行了火化。
像這對母女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飼養寵物,而且,越來越多人像對待親人那樣對待它們,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給王平喜帶來了機會。截至目前(2008年6月),酷迪在全國擁有35家連鎖店,2007年,實現營業額4000多萬元,利潤2000多萬元。
發現寵物產業
“全中國第一個賣桶裝礦泉水”,但沒能堅持下去,這次,王平喜決定堅持做寵物產業。
王平喜養了十多年寵物,第一只寵物是他用50元從花鳥魚市場買的一只成年貓。
1999年,他和兩個朋友用10萬元成立了北京保護小動物協會,以救助流浪動物。此后,他有機會見識到國外的寵物用品商店,“這才發現寵物其實是一個產業”。
2000年,王平喜租了個30平方米的小店,代理國外的寵物用品,做批發。
當時,北京對養狗實行的還是嚴格限制、嚴格管理、禁限結合、總量控制的方針。2001年,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委托零點調查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養狗家庭多為工薪階層,平均月花費低于100元,僅有1/3的家庭給狗買狗糧,給狗做美容、買衣服的比例也很低。酷迪的產品動不動可就是好幾百呢。
王平喜決心做下去。“從前失敗的經驗告訴我,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就會有結果,所以這次,我要堅持。”他說。

2002年,第一家酷迪店開張,面積足有200平米。年底,又有兩家酷迪店開張。王平喜決心要做連鎖店,而這恰恰是酷迪后來居上的一個重要原因,酷迪并不是第一個寵物用品店,它的前輩們如今還“健在”,但都只是“經營得很好的單店”罷了。在王平喜看來,這些店主“開一家店能掙錢就很知足,根本不想擴張”。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開了3家店的王平喜開始每年從國外采購商品,這種高端戰略拉開了酷迪與大多數對手的距離,當然,也帶來了風險。“在國外,只要采購就是一個集裝箱,我要用很大的精力,很長的時間,把它們賣出去,有些產品是有保質期的,可能賣了2/3,那1/3過期了,不能再賣了”。
此時,政策幫了他的忙。2003年,北京市對養狗的政策轉變為“嚴格管理、限管結合”,初次登記費從5000元降至2000元,注冊費也從每年2000元下調至1000元。
這絕對是一個重大利好。王平喜開始接受加盟,掛著酷迪牌子的寵物店在北京市場加速擴張。他承認這只是“權宜之計”——“讓人迅速知道有這么個品牌,我們資金不足,即便有資金,我們自己也不敢去擴張,為什么不讓加盟店來試試呢?”
2003年,王平喜停止接受北京市的加盟申請,并對舊的加盟店進行回收,其成本,據王本人透露,“并不高”。
開第一家連鎖店就盈利
麥當勞選址是白天到大街上去數客流,王平喜則是晚上到社區里去數狗。
開連鎖店,最關鍵的是店的結構:開在哪里?多大面積?商圈怎么把握?……
王平喜選址很有一套。麥當勞選址是白天到大街上去數客流,王平喜則是晚上到社區里去數狗,日積月累,他練就了一個本領——只要知道某個社區住了多少戶人,他就能算出里面大約養了多少條狗。
依照自己的選址參數,到2007年底,在北京,酷迪已經擁有18家直營店,搶占了“差不多20%”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壟斷了這個市場。
規模出效益。店越開越多,成本卻越來越低了。
“我原來去跟商店談,20塊錢一平米,你愛做不做,現在,如果這個商店的老板家里有狗、有貓,他要想開一個寵物店,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酷迪,就會來找我們談,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把店租壓得很低。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在酷迪,進口產品所占的比例大約是60%,除此之外,你會發現一些酷迪牌的產品,這些貼牌產品一般都是快速周轉的產品,“賣得快、能賺到錢。”
除了寵物用品連鎖店這個主營業務,王平喜幾乎嘗試過與寵物服務相關的各種業務——寵物醫院、寵物餐廳、寵物公園、寵物安葬中心、寵物雜志等等。
寵物醫院的利潤很高,王平喜做了兩年,開了5家醫院,但因為自己不專業,“醫院遇到的困難永遠解決不了,”2004年,他一夜之間關掉了所有的醫院。
此外的所有業務幾乎無一盈利。以寵物殯葬為例,2003年獲批成立的北京博愛伴侶動物安葬服務中心是國內第一家寵物火葬中心,到現在,一個月的業務量“大概也就三四十只”,寵物墓地里統共2000多棵樹,也僅認養了“一兩百棵”(主人為寵物立碑的同時認養一棵樹,這叫樹墓)。
雖然在賠錢,王平喜對這些業務的潛力卻深信不疑,即使只看眼前,他也認為這些服務加強了品牌的美譽度,刺激了連鎖店的發展。根據王的說法,從開第一家連鎖店起,酷迪就是盈利的。
王平喜把所有盈利都用于連鎖店的擴張。2008年,酷迪的擴張計劃極富野心——“今年上半年在北京開了4家,下半年再開10家左右,北京完了就是天津,我們在天津也開了兩家直營店,年底還要再開兩家,天津完了再往南邊走。”
如此快的擴張節奏基于王平喜對于市場的基本判斷——在北京開30至50家店,還能盈利。在上海設有分部的歐睿信息咨詢公司(Euromonitor)的調查可以支撐王的判斷,該調查顯示:中國的寵物從2006年的108億只增加到了2007年的大約110億只,而2008年,中國在寵物食品和護理上的花費預計將達到9.26億美元,比2007年的8.06億美元上升15%。
業內的一件大事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王的觀點。今年4月,美國最大的寵物特許零售品牌寶多來(Petland)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正式營業,曾經不相信中國能把動物當寵物養的國際巨頭也來搶食了。它的目標是打造中國寵物零售行業第一品牌。
王平喜并不害怕所謂的國際巨頭,在他看來,寶多來的第一家店之所以開在上海,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為了避開跟酷迪的正面交鋒。
然而,另一些潛在的競爭對手卻是不容小覷的。他們是一些年輕的寵物網站,以愛狗網和寵物中國為代表,前者有馬云撐腰,后者剛剛從聯想投資和清科創投融資數千萬元,前者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百萬,而后者也已接近30萬。
酷迪去年底也開始做電子商務,但每天只有十幾張訂單,且沒有形成以寵物為載體的社交圈子。王平喜把原因歸結為酷迪的客戶多在30至50歲之間,他們不太接受電子商務。
王平喜說自己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酷迪做成中國寵物行業的第一個上市公司。這樣的目標,有規模的酷迪和有資本的寵物網站,到底誰能率先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