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拼搏且毫無怨言的英雄氣概,這就是譚良德身上體現出來的比奧運金牌分量更重的東西。職場亦是如此:要有爭的精神,“爭”不是說要去爭第一,而是要竭盡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這就是我 17年跳水生涯的句號了……真遺憾,這輩子就這么與奧運金牌無緣了,我不后悔,心理也很平衡。我盡力了,盡了最大的努力。運動員是要講點運氣的……”這句話出自
3次參加奧運會 3次皆拿銀牌的跳水名將譚良德之口,他耗盡了 17年的青春和心血,卻因“生不逢時”未能品嘗冠軍之果。
1976年,11歲的譚良德被選拔到茂名市業余體校開始跳水訓練。1年后進廣東隊接受數名教練“輪番”指導。1982年初,他被選進國家隊,為了戰勝當時的名將洛加尼斯,他選擇了“難度”這個缺口。1984年奧運會、1986年世界錦標賽、1987年第五屆世界杯,譚良德都是亞軍,在他的名字之上,死死壓著“洛加尼斯”!但譚良德不服氣,他憋著勁練,時時刻刻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 1988年 1月,澳大利亞國際賽第二場,譚良德全套高質量動作,令全場觀眾如醉如癡,他終于戰勝了勁敵洛加尼斯獲得冠軍。
正如多年后李孔政評價譚良德的那樣:“一個人并不是生成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將他消滅,就是打不敗他。”
譚良德是訓練中運動量最大的一個,為此還曾被隊友稱為“不知勞累的機器人”。他耗盡 17年青春和心血,3次參加奧運會都與金牌失之交臂。然而他仍舊是大多數人眼中的“大活寶”,詼諧又隨和。第一名只有一個,如果爭取不到,我們該怎么辦?第一名是不是我們在職場上奮斗的唯一目標?《職業》雜志采訪了上海電機學院團委副書記、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師講師、中華英才網特聘職業咨詢專家呂小亮先生。
精神勝于金牌,盡力做最好的自己
呂小亮先生認為,從職業的奮斗歷程來看,譚良德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或許尚缺一塊金牌,但相對于金牌來說,他所帶給人的精神鼓舞又非金牌所能及。人生貴在真和爭。不可否認,在譚良德悠然瀟灑的生活態度之下,掩藏著嚴肅甚至苛求的另一面,他把“真”和“爭”詮釋得尤為確切。
爭:不是爭第一,而是竭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不管賽場還是職場,“爭”不是說要去爭第一,而是要去竭盡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人類所有的運動場上,“第一”永遠只有一個,很多時候,職場也如競技場,“一塊肥肉,萬人爭搶”,就如應聘崗位一樣,多人競爭一個崗位與賽場上爭奪冠軍沒什么區別。最關鍵的不是你把別人打敗,而是怎樣才能戰勝自己,在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而譚良德的成功之處,不在于得到的是金牌還是銀牌,而在于他 17年對夢想的追求毅力和對生活的寵辱不驚。他關注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和夢想,挖掘自身最可貴的品質來詮釋成功。其實,最能激勵和感召人的,永遠都不是得失之間的物質,而是追求夢想的不懈精神。
真:像重視結果那樣重視過程
所謂“真”,在譚良德的身上體現的是瀟灑平淡的生活態度,對責任的認真和崇敬。
呂小亮指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體現著這個人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應該是基于其對職責和生活的尊重,這也是獲得生活回報的最起碼前提。職場人的患得患失也許是這個環境的影響和社會多元價值觀的衍生,但是若想使生活處于最佳狀態,那么勢必需要將工作的得失擺平放好。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向我們表達了自然、平淡地看待職場得失的必要性,如果你整日生活在過去的得失之中,那么你就沒有辦法做好迎接下一次成功的準備。記住一句話: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所要尋求的不僅是最后結果的那一刻,而是最真實的求進過程。
專家介紹:呂小亮,上海電機學院團委副書記、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師講師、中華英才網特聘職業咨詢專家,專門從事大學生就業、職業發展咨詢教育研究,有豐富的職業規劃教學和案例咨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