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體操而與體育結緣,因體育而轉型為主持,從‘莫式空翻’到鳳凰衛視主持人,在她
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鎖定職業目標有針對性地充電、深度整合自己的優勢,是快速而理想的
提起莫慧蘭這個名字,很多朋友一定會聯想到“莫式空翻”這個在體操界獨一無二的高難度技術。很多年過去了,莫慧蘭已經不是那個雙杠上的中國小女孩,而變成了一位活躍在電視熒幕上的體育記者。
1994年廣島亞運會上,年僅 15歲的莫慧蘭一舉包攬女子體操團體、平衡木、自由操、跳馬和高低杠 5個項目的金牌,創造了中國女子體操選手在一項賽事中奪冠次數最多的記錄,其在高低杠上輕快、利落的“莫式空翻”被國際體聯稱為“下世紀動作”。1995年,莫慧蘭又為中國女隊首次奪得平衡木世界冠軍。
1997年,莫慧蘭退役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新聞專業。剛剛大一的她就被邀去做重大賽事的特約記者。緊接著,在 2004年的悉尼奧運會上,她成為奧運會《網視觀點節目》特約主持人。而她與鳳凰衛視的結緣,則是因為一檔《中國奧運行》節目的開播,如今,這位剛開始連攝像機開關都找不到的小妹妹,已然成為主持節目的“老手”。走上電視熒幕幾年來,運動員出身的莫慧蘭有機會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運動員,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一部分運動員退役后失業的痛楚。于是,幫助退役運動員就業,成了她的新使命。2007年 5月,莫慧蘭發起組建了“就業輔導基金”。該基金會將向國內的退役運動員提供就業培訓所需的資金,幫助他們走上新的職業崗位。
莫慧蘭不僅跳出了完美的“莫式空翻”,也在職場完成了精彩的轉型。面對無數職場人“我該如何成功轉型”的困惑,《職業》雜志采訪了深圳市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專家、中華英才網職業規劃特聘專家席志敏女士。
職場成功轉型把握三個關鍵
席志敏女士告訴記者,運動員是一個殘酷的職業,職業青春期短、轉型空間狹窄。奧運冠軍退役后,一般的轉型模式是:在體育界做教練、當官員,從商,在演藝界發展或者隱退過居家生活。莫慧蘭的轉型,像她演繹的體操一樣,充滿了技巧、力量和韌性。用體操來比喻,莫慧蘭的成功可以歸納為:專業(新聞)搭橋,“跳馬”成就轉型目標(體育記者);機遇垂青,飛身轉型“高低杠”(鳳凰衛視);心態歷練(冠軍——普通人——名主播),走好轉型“平衡木”。莫慧蘭曾對媒體說:“我覺得這種轉變也是體育帶給我的,在我離開運動場后,自己還保存著運動員那種希望有更多創新、更多進步的精神。這種精神也一直鼓舞著我一直往前走。 ”席志敏女士提出三大轉型的關鍵所在。
關鍵1:心態致勝
職場轉型,通常意味著告別相對熟悉、游刃有余的領域以及既得的成就和榮譽,開啟相對陌生、前途不明的新天地。莫慧蘭的奪冠經歷了 10多年的艱苦付出和拼搏奮斗,成為鳳凰衛視主持人之前也經歷了 4年的大學苦讀。對職場人士而言,轉型初期,可能會被原來的職位收獲所累,不能盡快適應新角色,急于求成,造成心理落差,產生挫敗感和焦慮感。此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計較眼前得失,而要關注轉型后的長遠發展。
關鍵2:巧于聚合
職場轉型,需要對自身條件進行很好的聚合,將優勢因素做加法,例如興趣、能力、性格、專業、背景、資源、經驗、知名度、影響力等。優勢的聚合能帶來爆炸性的競爭力。莫慧蘭的轉型,是從運動員到體育記者,雖然兩個角色跨度大,但都聚焦在體育界,同時利用了自身具備的溝通、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因而左右逢源。對職場人士而言,職業轉型最好“喜新懷舊”,就是說如果換了職位,最好不要換行業;如果換了行業,最好不要換職位。需要注意的是,職業轉型要適度,變動多、跨幅大往往會造成轉型失敗。
關鍵3:規劃通路
職場轉型,要先鎖定轉型目標,然后確定轉型的起點和具體路徑。莫慧蘭為了當體育記者,先到人大新聞系讀書,畢業后加盟鳳凰衛視,水到渠成。對職場人士而言,無論是突破困局還是錦上添花,轉型都需要知己知彼,既要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要對新職業有獨到的研究和分析,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但需要注意的是,因工作處于低谷而被動轉型,成功率往往比較低。
專家介紹:席志敏,深圳市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專家、中華英才網職業規劃特聘專家、中國人職業導航顧問聯盟專家、職業規劃師、國家人才測評師、國際職業培訓師。具有十多年人力資源實戰經驗和中高層管理經驗,歷任兩家上市銀行的分行人力資源部經理、支行副行長、分行辦公室副總經理等職務。擅長職業規劃、招聘選拔、素質測評、員工培訓、員工關系管理等,熟悉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的典型問題和解決之道,尤其擅長職場中高端人士和金融行業人士的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