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李黃珍 整理/蘇海晏
我們將奧運后仍舊熱門和火爆的行業、職業所需要的人才,通稱為“后奧運人才”。不可否認,2008年奧運會將使一批活躍在各個行業、各個崗位的專業人才,成為鮮亮風景。那么,奧運之后,哪些職業和行業繼續趨熱,哪些行業將萎縮或消亡?《職業》雜志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總經理助理兼招聘事業部總經理李毅光先生。
李毅光先生告訴記者,近些年來,國家和各個機構對人才崗位配置、人才培訓都更加重視。奧運會對于中國整體人才隊伍素質,包括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的提高,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促進。而在北京參與過奧運工作或培訓的人員,更是受益匪淺。
服務業持續升溫
服務業整體持續升溫,有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個城市將存在至少 50萬人以上的酒店業人才缺口,涌入中國的外國游客將達到上千萬人次,而如何填平這兩者之間的供需鴻溝,成為中國酒店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奧運以后,伴隨著從業人員質量的提升和服務量的加大,服務業的發展會在一定時期內被內需繼續拉動,服務業人才需求量也將繼續放大。漢城奧運會之后,當地相關服務業的明顯提升和發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服務業緊缺型人才包括:傳呼服務人員、酒店服務人員等。而要成為資深國際化服務業人才,在應變能力、語言能力以及交際能力上將有更高的要求。
體育行業人才需求仍旺
據了解,2008年,全國至少需要 1萬名體育專業管理人才,7000名體育經紀人才。特別是奧運會期間,僅在奧組委任職的工作人員就達到 4000多人。而奧運會之后,國民對體育文化的興趣逐步提高,了解逐漸加深,全民運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國民會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多樣化的體育運動中,與此相應,體育文化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如體育經紀人、體育市場策劃人才、體育營銷人才、體育產品研發人才、體育健身教練,都會是“搶手貨”。
翻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2008年奧運會給中國翻譯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權威機構的相關數據顯示,奧運會開幕之后,每天將有成千上萬條信息和新聞需要即時翻譯、傳播。而在奧運期間的體育翻譯產值預估將超過7000萬元,覆蓋十個語種。
奧運會之后,中外國際交往將愈發頻繁,同時對翻譯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的細化要求翻譯人才對行業熟知和了解。因此,要想成為市場需要的翻譯人才,必須熟悉了解熱門行業的背景,并且具備一定的場控能力。
旅游行業熱度不減
旅游業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將持續火爆。北京的旅游熱門景點,如場館的參觀、旅游設施的參觀等,都會帶動北京市的旅游行業繼續向前走。
奧運會之后將舉辦殘奧會,2010上海將舉辦世博會……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在中國召開,這無疑將帶動旅游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就目前而言,旅游業有如下幾種崗位人才持續火爆:勇于創新的市場策劃人才、經驗老道的旅游計調人才、靈活善戰的市場銷售人才、擁有資源同時善于管理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出色的資深導游。
建筑行業人才需求下滑
在奧運之后的兩到三年內,建筑行業的人才需求量會有所下滑。因為在奧運會召開之前,體育場館、公共設施等規劃及興建比較完整,奧運結束后這方面的需求會減少。而從歷屆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奧運舉辦前后的市場情況來看,一般建筑業都存在兩到三年的“疲軟期”,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傳媒行業人才需求趨穩
奧運會籌備和舉辦之際,需要大量專業體育媒體從業人才,能采、寫、編、評一肩挑的體育新聞人更是需求熱門。奧運之后,該行業人才需求放緩。因為對傳媒行業來講,對新鮮事件、新聞事件的報道是其正常工作,談不上因奧運會而“趨熱趨冷”,奧運會是傳媒行業的一次歷練和提高,奧運會后,傳媒行業的發展趨于平緩,人才需求也將比較平穩。
通信行業波瀾不驚
科技奧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 3G技術的實現,3G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曾引發一場人才爭奪戰,3G行業熱門人才著實火了好一陣子。但是北京奧運會之后,通信行業不會再像三年之前那樣火爆。一方面,我們雖然開通了3G,通信行業受國家政策的制約,仍舊面臨挑戰;另一方面,通信行業還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市場相對飽和且技術方面仍處于不斷更新換代的狀態,使得通信業知識不斷更新和調整,以此推斷,通信行業的人才需求不會有太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