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機,山里滿是搖錢樹
廣西桂平市紫荊鎮尋蓬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如今,走進尋蓬村,宛如走進一個大花園,家家洋樓,處處別墅,提起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能不說到一個人:張金鳳。
前些年,一位日本人在張金鳳表弟的陪同下來尋蓬村考察楊桐,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紅淡比。日本人看到尋蓬村的大片楊桐異常興奮,提出跟張金鳳合作開發楊桐,張金鳳開始沒有理會,心想這有啥可開發的。后來看到表弟做楊桐生意做得非常紅火自己才動了心。
原來這再尋常不過的楊桐,在日本人眼里被視為“神木”,其地位僅次于日本國花——櫻花,日本祭祀活動名目繁多,人們將采摘下來的楊桐枝葉,扎成一束束佛手形狀代替香燭,被視為上等祭品,這樣既不污染環境,又很環保,在日本相當流行。在日本人看來,用楊桐祭神,可以驅災辟邪,祈望安康,因此,不但祭祀活動中用楊桐“上供”,就是在生日和婚禮上,人們也會送個楊桐葉襯托的花籃,表示祝福。每逢老人節,晚輩送給長輩的禮物——楊桐葉扎上馬尾松,寓意健康長壽,就是平常日子,日本家家戶戶都少不了楊桐葉身影,插在裝水花瓶里,一般一周左右更換一次,銷量很大。
在表弟指導下,張金鳳初步掌握了楊桐葉的捆扎技術。
神了,樹葉子真變成了大把鈔票
說干就干,張金鳳就把學校食堂的工作辭了,每天上山采集楊桐樹葉。但第一批加工的楊桐葉都不合格。她又來到表弟家“進修”,系統學習采摘分揀、選葉修剪、捆綁定型、編織打包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每個步驟環節,她都反復練習,諳熟于心,幾個不易掌握的難點,她更是肯下功夫去攻克,經過半個多月的苦練,她的捆扎技術突飛猛進,表弟看了她的“作品”后,贊不絕口:“表姐,你可以出師另立門戶了!”
手藝學成,張金鳳對自己更有信心了,她每天上午上山采摘楊桐葉,下午就坐在自家院里加工生產,只見那一支支楊桐葉,經過她巧手梳理后,搖身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佛手造型惟妙惟肖。
產品生產出來了,銷路又成了問題,如果不趕緊出手,時間一長,葉子枯黃,就分文不值了。張金鳳趕緊向表弟求援,表弟說:“我有個朋友在南寧搞楊桐葉出口生意,我跟他聯系一下,今后你的產品可以銷往他那里。”
火了,樹葉生意打入國外市場
張金鳳很快與南寧那家外貿公司取得聯系,那家公司的技術員前來驗貨,發現張金鳳的產品,造型美觀,質量上乘,美中不足就是個別葉片有“黃褐斑”,建議她今后采摘一定要嚴格把關,因為日本人很挑剔,萬一發現產品有瑕疵,就會退貨,那樣損失就大了。這樣第一車貨發走了,從上山采摘到成品銷售,也就幾天時間,張金鳳狂賺 1000多塊錢,高興得她合不攏嘴,沒想到這楊桐葉子,真的在自己手里變成了鈔票。
因為楊桐葉四季常青,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加工賣錢。這樣,一年光景過去了,張金鳳的楊桐生意日漸紅火,隔三岔五就有車來進貨,能干的張金鳳,率先脫貧致富,在全村蓋起了第一幢兩層樓房,很是氣派。村民這下看明白了,張金鳳真的靠楊桐葉發家了,他們看她的眼光也變了,都說這個女人不簡單,很有頭腦,想跟她拜師學藝,又不好意思,有幾個發財心切的村民,也效仿張金鳳上山采回不少楊桐葉,可怎么也扎不出型來。張金鳳決定向大家傳授手藝。
張金鳳說:“捆扎楊桐葉是個手藝活,做工要精美,捆扎要細致認真,千萬不能馬虎大意,剛開始手笨扎不好,沒關系,只要勤學苦練,時間長了,就會熟能生巧。 ”
不到一個月,村民們基本上都掌握了這項致富技術。由于楊桐葉保鮮期短,村民們加工好的產品必須及時賣掉,若銷路不暢,就有可能爛在手里,這樣勞民傷財,會影響村民致富積極性。張金鳳開始著手解決產品保鮮難題,她先是向廣西林學院教授請教,經過反復實踐,終于總結出一套保鮮技術體系,即使產品存放十天半月,仍翠綠新鮮。
鑒于南寧那家外貿公司規模小,所以必須另外拓寬銷售渠道,這件事愁得張金鳳寢食難安。張金鳳決定自己不再從事加工生產,全力以赴專做全村產品銷售,這樣她的楊桐產品收購公司應運而生,張金鳳搖身變成了女老板,身份地位今非昔比,更加風光無限。2004年,她的銷售收入有 30多萬元,2005年,達到 70多萬元,截至 2006年 9月,一舉突破 100萬元大關。
張金鳳出口日本的楊桐葉,由于質優價廉,很受日本客商歡迎,產品覆蓋日本全國,市場占有率高達 50%左右,成為日本市場楊桐葉的最大供應商。目前,桂平市紫荊鎮是中國楊桐葉重要出口基地,而張金鳳則是當地最大的楊桐葉經銷商。
小小楊桐葉,編織大產業。張金鳳成功了,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脫貧致富,家家日子過得富裕紅火,尋蓬村一躍成為廣西小康明星村,十年前這里窮得遠近聞名,滿村土房林立,如今走進尋蓬村,映入眼簾的都是氣派非凡的小洋樓,能有今天的變化,張金鳳和她所倡導的“樹葉經濟”,功不可沒。